□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乔新强
“我目前收藏的二胡已有1000多把了,将来准备找机会建个展览馆,让更多人了解二胡文化,学习老辈人制作二胡的工匠精神。”10月8日,鲁山县马楼乡三岔口村村民陈聚京说。
当天,在陈聚京家的二楼大厅,记者看到一面墙上挂满了大小不同、材质各异、富有年代感的二胡,更多的则堆放在房间里,其中一些有些残缺,但仍可以看出做工的精细。
陈聚京是当地有名的养蝎大户。“我八九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二胡,当时家庭条件有限,自己就比葫芦画瓢地制作了一把,虽然音调不准,但也陪我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陈聚京说,“十年前,生活条件允许了,我就掏1600多元在平顶山买了一把二胡,算是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2015年,陈聚京在平顶山古玩市场发现一把缺少龙头的老二胡,当场试着拉了拉,发现音质不错,就花了1000元给淘了回来。“回家仔细把玩后,发现这把二胡不但做工精良,而且材质还是黄花梨木。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老二胡,然后买来收藏。”陈聚京说。
陈聚京介绍说,目前市场上黄花梨木材质的老二胡已不多见,因为现代人爱好把玩手串,不少黄花梨木材质的老二胡,都被拆卸后做成手串高价出售了。“这些年,我花大价钱才购得3把黄花梨木、2把红木、1把紫檀木二胡,这几把都是二胡中的精品。”陈聚京说。
老辈人制作一把精品二胡,常常要花费几个月时间,有些琴筒的纹饰就由300余块不同纹理的小木条拼接而成,龙头雕刻的图案更是花费了匠人大量的心血。“如今,静下心来纯手工做二胡的人,已不多见了。”陈聚京感慨地说。
陈聚京收藏的二胡,大部分是清朝末年、民国年间、新中国成立初期纯手工制作的精品。“这些年养蝎子赚的钱,基本上都投入这上面了,不过静下心来拉上一曲,也是一种人生享受和乐趣。”陈聚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