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萌萌通讯员张乔伟)“‘石林剪纸’始于汉代,发展于南北朝,繁盛于清代中期,包含独有的文化特色……”10月15日,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石林剪纸”艺术工作室,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树东正绘声绘色地给来自该区的研学学生讲课。
近年来,山城区聚焦省级非遗项目“石林剪纸”,将特色文化艺术产业与乡村振兴高效融合,探索特色产业“1+3+N”的发展模式,支持剪纸产业做强做大。截至目前,“石林剪纸”生产规模位居全市文化产业前列,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通过师徒传承,如今培养出剪纸从业者300多人。”刘树东介绍说,目前,已收集整理石林镇民间剪纸作品300余幅,编撰剪纸教材2本,先后举办了民间剪纸技艺大赛、非遗进校园讲座。
山城区为鼓励和支持剪纸产业,投资100余万元建设“石林剪纸”艺术工作室和展示厅,出台全区技能大师工作室资金管理办法,每年给予工作室5万元经费;成立了鹤壁市邶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注册“邶风”商标,申请了2项外观专利。
山城区通过实施“普查建档+建立奖励扶持制度+举办展会+强化宣传+拓宽传承渠道”的5年保护计划,建立“1+3+N”特色产业和就业帮扶体系,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将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中。
据了解,剪纸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回收作品、结对帮扶、作品代销、吸纳用工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户收益。一方面,培育有发展剪纸技艺意愿的农户从事剪纸生产、刺绣、产品加工等工作,直接带动20余户剪纸人家和周边6个村40余户农户直接就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由国家广电总局投资拍摄的以“石林剪纸”为创作元素的院线电影《喜上梅梢》上映,并在建设“石林剪纸”非遗文化展厅的基础上,新投资100万元建设“石林剪纸”博物馆,每年接待社会各界研学人员10万人次,间接带动300余人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