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关很小。一个位于河南南阳淅川丹江南岸边盛湾镇的曾经人不过千、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这个村民早在2009年8月就作为首批南水北调河南省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村,整村搬迁到了远在500多里外的南阳市唐河县东王集乡,所以在行政建置意义上讲,如今这个地方作为村名已经不复存在,县里镇里也已经没有鱼关行政村的序列,翻开淅川地图可能还能找到鱼关这个地名的标记,但其已经只是一个地名而不是一个村名了。
鱼关很大。清澈醇厚汤汤不息的丹江水沿着鱼关北边的山下向东南流去,与发源于秦岭的汉江在汇合之处修建而成的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有内陆“小太平洋”之称,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就取自这里。清澈甘甜的一库清水,沿着下游北岸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渠首枢纽和1432公里的中线干渠一路北上,越过伏牛山唐白河、穿黄河过太行,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被输送到沿线京津冀豫四省市的20多座大中小城市的200多个县市区,通过各类大小供水管网进入千家万户,日夜不停地滋润着沿线地区的上亿人口。
村民搬走了,大坝建好了,水位上升了,中线通水了,鱼关村那些没有被淹没的山丘岗地,在厚植增绿的同时,经过逐年的修建打造,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一个以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主题教育基地。近十年来,笔者曾先后数次从南阳出发,或翻山越岭迂回取道,或人车同渡乘船过江,怀着崇敬之情而来,带着感动感慨而归,观丹江碧水,览移民事迹,路虽远不惧劳顿,道虽弯不畏迂回,丹江小三峡通往这里的公路曾经崎岖坎坷狭窄难行,狮子岗码头的轮渡一度也是等了又等,徜徉奔波辗转于这里的村镇农舍青山绿水之间,一直抱有想为此写点什么的念头,终思绪落定,形成此文无定式的《鱼关三记》。
鱼关村纪念亭。
建在鱼关村老村部的旧址,不算太大。这里是一个高高的岗坡,纪念亭广场西部中央是高高耸立的旗杆和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广场西北角边建有一六角形的鱼关村纪念亭,六根重灰色的石柱上雕刻着祥云托龙,和亭盖浑然一体,亭盖的六角龙首仰天,飞檐挑角雕刻细腻,整个亭子显得沉稳大气凝重。亭子内东西南北方向,合围矗立着四块米白色的花岗岩石碑,碑身高1.88米,象征着鱼关村188户村民,碑上镌刻记录着截至2009年9月10日鱼关村893名移民的名字,以及鱼关村的界址、面积、人口和党员、村组干部的名字。下部刻有立碑单位南阳市移民局、淅川县移民局、盛湾镇党委政府等。
鱼关村纪念亭是村民们搬走后在这里最早建起来的。这座亭子记录见证了鱼关村民搬迁他乡的那段令人难以忘却的历史。14年前8月20日至22日那个炎热的夏天,鱼关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的首批10个试点村之一,全体村民分两批拖家带口开始搬迁,拉开了库区移民搬迁的序幕,前后只用了不到5天,被称为南水北调河南移民第一村,也为库区后续大规模移民搬迁提供了生动样本。当时,很多新闻媒体都派出记者全程参与报道,见证记录了整个搬迁过程。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搬新家的精神和大义,时刻在感动感染着大家,深度参与报道记录的河南日报南阳记者站的同志后来倡议修建了此亭。
“小时候我经常去对面的山上放牛。”鱼关村移民、2018年接任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新村党支部书记的陈龙彬,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但也让人猛一下感到有些不解。要知道,眼下鱼关这段丹江水面有百米之宽,最深处也有一二十米,如何带牛过江放牧?“当时,水位没上来之前村下的丹江就是一条小河,五六米宽,一到枯水季节水浅得可以见底,放羊放牛过河也很容易。”是呀,随着丹江口大坝从原来坝顶高程162米加高到现在的176.6米,库区水位不断上升,鱼关村村民过去耕种过的田地有的已被淹没在坡下10多米深的丹江里,濒临丹江的隘口与延伸到里面的小河坡地等,被水淹没以后形成了一个宝瓶口一样的水关瓶颈,使当下的鱼关更有了名副其实的诗情画意。如今,随着村民的搬迁,村级建置的鱼关村已成为历史,而只留下“鱼关”俩字作为地名。
10多年过去,鱼关村民搬迁他乡的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搬迁不只是居住地址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一场亲人亲情的迁徙别离。穷家难舍,故土是根。为了南水北调建设,丹江口库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实物普查,21世纪初又发布了停建令,老百姓新房不能盖,道路不能修,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改善,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日子还得一天天地过,老乡们一天天默默地坚守着,生活着,耕耘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闲时养羊放牛撑船打鱼,鸡犬之声相闻,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派宁静自然情景,大家都平静地坚守着期盼着,等待着工程开工正式搬迁的这一天的到来。
“我丢下了三个闺女和老婆。”从1987年开始担任鱼关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文华,外号王牛子,在距离搬迁日不到一个月的前夕,王牛子失去了发妻。“当时他妻子说已经感到难受十几天了,可全村马上就要组织开展搬迁,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要全身心投入移民搬迁的各项事务中去,他顾不上家里的事,而且这里去县医院也很不方便,他妻子最后就没有去医院,没想到在搬迁前突然发病去世。”时至今日,当年移民搬迁的见证者、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负责人李军说起此事依旧唏嘘不已。王牛子的妻子最后没能跟着他和两个儿子搬迁到远在500多里外的唐河县鱼关新村,最终只有安眠在了鱼关故土的山坡上。王牛子的三个女儿因为都嫁到了没有在搬迁线内的外村,自此与老父亲一别就是五六百里的距离,一年到头难得见上一面。“当年我们跟着媒体记者在鱼关等众多移民村配合采访记录了一年多,总觉得有好多东西仅仅通过媒体报道还不足以完全表达出来。特别是看到为了加快清库增容,移民搬迁的当天,移民老家的房屋农舍也同步被分拆解体夷为平地变为废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和果树,有的被挖走,有的被砍掉,有的地方随着水位上升,还被淹没在了水中,成为丹江和水库的一部分,移民老乡今后再回老家还能到哪里去凭吊他们祖祖辈辈的皇天后土呢?于是我们产生了想为移民们做点事的想法,尽自己的责任,表达对移民群众的敬意。”李军介绍。在市县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热心企业家的帮助下,他们相继在这里建起了鱼关村纪念亭,以及后来的移民丰碑、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等,使移民群众乡思有处安放,乡愁有处可寻。
如今,搬迁到鱼关新村10多年、2018年卸任了村党支部书记的王牛子,已经79岁了,走路也不那么灵便了,但说起搬迁往事,仍是泪眼模糊。建在丹江岸边的鱼关村纪念亭,或多或少留住了鱼关人的些许乡愁,成为承接新家与故土之间的脉络念想。在鱼关新村村部幼儿园门前的广场边,也建了一座与鱼关村纪念亭一样的亭子,但却没有了绿水青山的映衬。吾心安处是吾乡,鱼关移民经过搬迁以来1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唐河东大岗上扎了根发了芽,搬到了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新家,开始了平原地带炊烟袅袅安稳祥和的生活。村子距乡里集镇不到两公里,村里建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党群中心等公共设施,村里100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一家农业合作社集中种植黄桃,村民们平时可以在合作社打零工,也可到集镇或县城等地务工,近几年随着村里学生考学、就业、外出务工等,人口流出减少到目前的820多人。从村里考上大学的郭炎术,毕业第二年赶上移民大搬迁,在外闯荡多年后,于2018年回到唐河鱼关,在移民后续帮扶政策的支持下,在乡里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办起了生产耐火材料的炬唐新材料公司,吸收鱼关新村20多人在这里就业务工,使村民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保障。
从淅川县鱼关村到唐河县鱼关新村,10多年来的岁月更替山河变迁,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发展进步的一个见证和缩影。在其他的每一个移民村里,也都有为了南水北调而移民他乡的搬迁故事、创业故事、发展故事。
-碑-
移民丰碑。
建在鱼关村旧址一块南临丹江河汊的一块平地上,米白色的花岗岩大理石主碑高8.8米,背靠浅山岗丘,面向河汊湖泊和远处青山,如一柄凝重敦厚的玉铲佩剑,镶嵌在褐红色的基座上,笔直地挺向天空,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无言而肃穆。碑的正反两面,自上而下镌刻着“移民丰碑”四个同样大小、鲜艳朱红的行楷大字。主碑下面,56座高2米长8米厚0.4米的米白色长方形花岗岩大理石碑,依次拱卫着主碑呈队列状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每座石碑重达20余吨,如厚重的辞书一般,通过座基牢牢侧立在丹江岸边的黄土之中,与主碑形成了上下协调蔚为壮观的碑林方阵。这些石碑,以山岗丛林为背景,远眺着几百米开外壮阔荡漾的丹江,俯视着丰碑下面风平浪静的河汊湖面,在青山绿水花草树木的掩映包围之下,显得格外的清新耀眼肃穆庄重。
那一座座敦厚的石碑,那石碑上面一行又一行移民的名字,分明就是辞书中一页又一页的内容,一个又一个的词条,无需过多注释,指向一个主题,青山绿水为证,南水北调有你。其中的53座石碑,精心雕刻着淅川县丹江口库区10个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小组,16.59万名移民的名字。这些名字,按照所在村的搬迁时间顺序,均横竖成行深深镌刻在每一块碑上。靠近西边的一座碑雕刻有《南水北调(丹淅)移民碑记》,简要介绍了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的背景、过程等;另外两座“移民干部丰碑”,则雕刻有全省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名字、殉职在移民迁安第一线的10多位党员干部的名字、致敬筹建“移民丰碑”工程的单位和个人名单等。
这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的那一个个有名有姓的移民,从他们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丹江岸边出发,一路北上,有近10万人陆续整村整村地搬迁到了淅川县内的后靠安置点和南阳市的邓州、新野、卧龙、宛城、社旗、唐河等地;还有6万多人,继续一路北上,搬迁到了沿线的平顶山、许昌、郑州、新乡等安置点。为了南水北调,为了水库建设,从1958年到1978年,淅川县先后分六批移民搬迁20.2万人。从初建丹江口水库蓄水开始,顺阳川、丹阳川、板桥川,这些当年淅川最为肥沃富庶的膏腴之地,这片曾经春华秋实物阜年丰的山川谷地,连同千百年来楚国先民们在这里留下的始都丹阳古城和众多文物古迹,一同沉睡在了碧波万顷的水库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后,为确保库区有更加丰富充足的调水水源,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提升到176.6米,淅川县再次被淹没的土地面积达144平方公里,再次搬迁人口16.5万人。这些数字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默默坚守的个人、一个个守望奉献的家庭,这是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在一个县的行政区域内,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最为复杂的人口大迁徙、异地大搬迁,时间之长跨度之大,令人感慨赞叹,值得追寻歌颂。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发展的全局和大义面前,几代淅川人作出了坚定的选择和无悔的奉献。面对国家需要,淅川移民群众不讲条件、没有怨言、不出难题,前期移民先后辗转远迁至青海、河南、湖北等地,受当时的政策条件所限,仍然坚韧不拔地生产生活着,不少移民因颠沛流离等而早早离世。进入新世纪后的大移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在迁安两地的精心部署组织下,“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不亡、不伤、不丢、不漏一个人”实现了安全和谐顺利搬迁,开始了在新家园的新生活,堪称是中国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淅川库区移民怀着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大义,毅然决然地搬出去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里,都如同这一座座移民丰碑一样巍峨壮丽,创造和留下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光照千秋,永远值得我们弘扬和铭记。
这56座沉默无言的移民丰碑,似如椽大笔,静静地书写着见证着,青山作笔,丹水为墨,记载了南水北调移民搬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
移民搬迁素有天下第一难之称。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搬走的这头是家园故土,搬到的那头是不熟悉的陌生家园,这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迁徙,这是居住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生活氛围、血脉情感的大转换、大改变。移民为国舍小家,国家为民建新家。南水北调工程是国之大者,必须按期推进,移民搬迁更是必须如期完成的硬任务。为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发展、早致富”,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重视关心下,各级各部门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移民政策,全力以赴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推进移民迁安:考察选址、调整滚地、规划建房、公开公示、细化方案、解决难题……迁安两地党委、政府和移民干部把移民当亲人,严格执行国家政策,遵循靠近县城、乡镇、产业集聚区、主要交通道路“四靠近”原则,扎实搞好移民新村建设,用周到细心的服务保障移民群众的新家园新生活。一村一策制订多达100多个环节的搬迁方案,形成各行各业支持移民搬迁、服务移民搬迁的大合唱……继2009年9月全市试点移民1万余人成功搬迁后,2010年6月至9月第一批6万多名移民、2011年5月至8月第二批8万多名移民,也都相继实现了平安、顺利、和谐搬迁,达到了不伤、不亡、不掉一个人安全无事故的目标,如期实现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6.5万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南阳速度”“南阳经验”,被誉为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
移民搬迁为国家,我为移民做贡献。那两座干部丰碑,镌刻的是他们的名字,每个人背后都有参与移民迁安和工程建设而奉献牺牲的事迹。广大移民干部和征迁群众一样顾全大局、甘于牺牲、无私奉献,他们面对艰巨繁重的天下第一难,迎难而上、负重拼搏、任劳任怨,吃住在移民搬迁第一线,把移民当亲人,一位移民干部因为车辆不小心碰住了村民的祖坟,向着祖坟下跪叩头表达最朴素的虔诚歉意,其中很多同志长期高强度工作在迁安一线而积劳成疾,先后有10多名党员干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011年9月,北京市党政代表团在南阳考察期间,为南阳干部群众为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让首都人民早日喝上清澈甘甜的丹江水,在移民迁安、水质保护等方面涌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考察团团长、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深情赋诗一首:南水北送真辉煌,最动情是离故乡;清水滋润京城日,共赞豫宛好儿郎。
这是对南阳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的深情礼赞!这也是对移民丰碑和移民精神的生动诠释!
-馆-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建在鱼关库汊湖泊的东边,鱼关村小学的旧址上。这是一座顶部挑檐仿汉代宫阙式的建筑,面积不大,只有560余平方米,博物馆正南大门两侧的墙壁上,分别镶嵌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西大东小的八个隶体大字。博物馆内,主体展览设置“北国水源”“淅川民俗”“南水北调”“饮水思源”四个展览区及移民影像展映厅,珍藏有见证淅川丹江移民生产生活、搬迁过程的珍贵图片两万余幅、书籍1200余类、媒体报道7000余篇、纪实视频两万余分钟、民俗实物2600余件,这些图片、资料、实物,立体生动集中鲜明地展现了南水北调淅川库区大移民那些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在博物馆内,你能看到南水北调经纬山河的总体概况介绍,从一代伟人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也是可以的”形成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到建设丹江口水库、库区初建期间淅川移民辗转青海、河南、湖北等地情况介绍,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库区再次大移民,到2014年12月12日中线正式通水的壮阔画卷;在博物馆内,你能看到各级领导,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移民生活等方面的媒体报道概览。从中线通水时总书记的批示祝贺部署要求,到新年贺词中祝移民群众“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从亲临南阳淅川视察调研时站在渠首大坝的详细问询,到乘船来到水库中央凭栏远眺青山碧水时的深情凝望和近察水质时的激情点赞,从在淅川邹庄村猕猴桃园旁与村民的家常交谈对话,到在村里向移民群众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郑重宣示和殷殷嘱托……这一幅幅画面、一个个物件,都在无言地诉说着丹江岸边曾经的那山、那水、那村、那人。560余平方米的小小博物馆,珍藏和记录了淅川移民故土家园的生活印迹、烟波乡愁,成为联接淅川库区移民新家与故园之间的人生驿站、心灵故乡、精神家园。
移民老乡回来了,或清明或春节等节假日,或利用走亲访友的其他时间,回到淅川来到鱼关,摸一摸纪念亭和移民丰碑上自己的名字,喝一喝丹江库区的清澈之水,看一看山上山下的野草藤蔓,品一品丹江岸边的酸菜鱼饭,闻一闻故土家园的芳香泥土,解一解远迁新家的乡愁思念;移民后代们回来了,眺一眺已经被水淹没的老旧家园,看一看大人曾经给他们讲过的梦里老家,找一找故乡与新家之间的轨迹路线。那个叫孟庆辉的男孩,出生于2011年6月26日搬迁前一天,出生后不足24小时,就乘着救护车随着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浩浩荡荡的搬迁车队,移民到了黄河以北远离故乡1000多里的辉县市常村镇的沿江移民新村,被记录为年龄最小的库区移民。2021年5月28日,这个10岁的小男孩跟着父亲来到鱼关,在镌刻着沿江村全体村民名字的那块移民丰碑上,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姑姑的名字,高兴激动得又蹦又跳;媒体记者来了,这里珍藏着淅川人民服务南水北调的生动素材,这里有移民搬迁背后说不完的感人故事,这里有采访报道挖不尽的新闻富矿。2014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建成通水前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摄制采访小组来到这里进行了专题采访,在国庆期间10月3日晚上的黄金时间,以“凡人丰碑”为题在《焦点访谈》节目重点播出,淅川移民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奉献精神在全国进一步得到了传播弘扬和彰显……
鱼关村民搬走了,但鱼关这片尚未被全部淹没的土地,不断被赋予崭新的内容。亭、碑、馆,都是物质的存在,承载的却是万物之灵的人的活动,这些记录这些活动有情感有温度,体现出来的力量折射出来的精神弥足珍贵长空万古。以鱼关村纪念亭、移民丰碑、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为主体,鱼关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内涵在不断提升:荒山岗坡持续绿化,移民纪念林一天比一天茂密郁葱起来,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书写出丹江岸边生态文明的绿色画卷;反映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宋湾农民起义和革命薪火在这里燎原的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纪念馆在这里建起来了,革命文化、红色基因在这里得到了赓续和传承……以爱国奉献移民精神为主核的南水北调精神,为阔步前行的新时代注入了新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新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南水北调工程彰显了我们这个大党大国的非凡成就和自信担当。文化传承需要载体,以文化人没有止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鱼关村纪念亭、移民丰碑、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中镌刻铭记、珍藏承载的精神财富和奋进力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他们纷纷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到这里来学习来寻找来感悟,或培训,或报道,或撰文,或赋诗,或研学,或观览,鱼关正发展成为以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发掘传承、移民精神教育培训、移民文艺作品创作、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为主,以淅川丹江山水文化、楚国民俗文化、当地红色革命文化创新创造为辅的文化传承创新园区,成为镶嵌在丹江岸边熠熠生辉的一本移民生活的标本、一座移民精神的坐标,一处移民心灵的家园。
水脉连国运,小家连大家。自古以来,水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人类历史长河自古以来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做斗争、兴水治水的历史。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再到隋唐大运河,从南阳太守召信臣杜诗修建召父渠钳卢陂,再到宋代南阳方城的襄汉漕渠等,创新创造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功泽后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启了治水兴水的新篇章,从葛洲坝到三峡,从三门峡到黄河小浪底,从丹江口水库到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如今西线工程也正在加快论证谋划之中,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建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所需提供了重要支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体现和有力见证。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助推伟大事业。2021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南阳来到淅川,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看陶岔渠首枢纽大坝,观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深入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看望移民群众,在南阳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部署谋划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作。在邹庄村,总书记面向移民群众深情地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你们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人民领袖发自肺腑的深情点赞,更是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做出的郑重宣示和殷殷嘱托。是呀,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从伟大建党精神到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从延安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从改革开放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长期拼搏奋斗中构建起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映照初心,成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南水北调乃世纪工程国之大者,其几十年来构想规划建设运行中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及深厚内涵,必将为我们党的精神谱系注入新内容,必将成为激励我们不断拼搏奋斗锐意进取的强大动力。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千层高台起于累土,平凡之中孕育伟大。南水北调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形成宏伟构想,历经70余年的论证谋划、规划设计、前期建设,到工程开工、移民搬迁、建成通水、持续运行等,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心血汗水乃至宝贵的生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南阳移民和南阳人民坚持不懈的付出奉献换来了一库清水的持续北流。在南水北调这一经纬山河的千秋伟业鸿篇巨制中,鱼关只是丹江岸边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和小地方,只是浩渺水库中一朵清澈细微的浪花,虽然微小却又显得那么坚韧朴实,虽然平凡却又折射出令人感动感慨的伟大不凡。也正是由这一个个不起眼的小村小点、一朵朵细微清澈的水珠浪花,库区移民和库区人民以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怀大义、绵绵不息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为南水北调这条生命之河注入了滴滴清水、汇聚了涓涓细流,他们以一己一域之担当出彩而为大局和全局助力添彩,以微弱之光凝聚成耀眼亮光,以涓涓细流汇聚起浩渺水库,从而铸就了南水北调这一人类迄今为止最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辉煌壮丽,从而凝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座人民江山的磅礴力量。
这也算是写下《鱼关三记》的一点初衷、目的和感想吧。改定此文,传来了丹江口水库水位今年又达到170米满蓄目标的消息,朋友圈中到淅川看海的图片视频更是频频刷屏,再过一个多月,就要迎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9年的日子,一条从渠首南阳淅川出发飘向北方大地的人间天河、输水玉带,汩汩滔滔不舍昼夜,如今已经持续向北方送水近600亿立方米。八九月份以来汉丹流域的绵绵秋雨,使库区水源得到了迅速补给和增加,雨后的秦岭和伏牛山又进入了层林尽染风景如画的最美季节。鱼关移民丰碑在汪洋碧波一库清水的衬托下,更加巍峨挺拔了吧,库汊岸边那块曾经水落石出的巨大石头,应该又没在水下了吧。有了这一库清水,今冬乃至明年,水润北国绵绵不息,就更有保障了。
搬离故土的移民老乡们,你们在新家那里一切都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