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缝制、组装、检验、装箱……11月20日,邓州市腰店镇黑龙社区锐宇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120多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初冬时节,行走在穰原大地,到处是火热的生产场景。在一家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个个车间、工坊如雨后春笋,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和活力。
11月21日,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前右)到邓州市调研主题教育、“五星”支部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工作,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前左)陪同。
崔培林摄
改造提升后的邓州市穰东镇服装市场焕然一新。 肖威鹏摄
邓州市张村镇方芯新能源公司员工正在给锂电池进行顶侧封。高楚寒摄
邓州市渠首红农业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带货。 李中贺摄
邓州市林扒镇千亩稻渔混养基地,工人正在捕捞小龙虾。 赵正强摄
邓州市腰店镇雨伞厂工人正在检验成品雨伞。
周颢熠摄对标对表架梁立柱布局谋篇精准发力
去年以来,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多次强调,把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鼓励邓州率先建成一批乡村振兴产业园。
邓州市认真学习贯彻朱是西的讲话要求,客观审视邓州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机遇挑战、优势不足,聚焦聚力乡村产业振兴,着力探索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以工作绩效展示责任担当。
“1”,即一家龙头企业或具有带动能力的一个产业集群、一个朝阳企业、一个产业协会、一家专业合作社。
“+”,即以利益合理分配为基础,联结、带动、激发各类乡村振兴参与主体,形成产业链利益共同体。
“N”,即多个家门口小微企业、加工作坊或农户家庭等不同生产经营主体。
今年年初,邓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指挥部,建立协调推进、责任落实、日常联络、督促检查等工作机制,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各品类产业体系采取“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龙头带动,发挥协会(合作社)职能,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形成产业集群。现在,该市的14个品类较大的产业集群均由龙头企业引领,并成立了相应的协会,工作扎实推进。
邓州市出台《邓州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关于建立“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培育乡村振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党建引领与服务发展相结合,邓州市在各产业集群成立党组织,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等形式,延伸服务触角,促进供需对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如黄酒产业成立联合党支部,通过“党建+协会”形式,研究探索黄酒产业发展新模式,对67家黄酒企业统一原材料、统一监督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广告宣传、统一产品定价、统一销售渠道,解决了过去生产厂家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小散乱问题,同时,整合科研、技术和人才资源,引进现代新型生产设备,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了黄酒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品牌化。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特色产业集聚成势
11月18日,提升改造后的邓州市穰东镇服装市场令人耳目一新,新铺设的道路平坦整洁,店铺环境温馨舒适,顾客们挑选着款式新颖的服装……
穰东镇立足服装独特优势,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投资7.6亿元打造服装产业园,一期已建成16栋厂房,入驻服装企业22家。园区内的九伊格服饰有限公司年产羽绒服和棉服150万件,年产值1.2亿元,有力补齐了穰东镇中高档羽绒服生产的短板。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镇的服装品类从原来单一的男女裤、中山装等,发展到针织、羽绒服、棉服等,产品品质从中低档为主发展到高中低档全覆盖。
穰东镇采取“协会+企业(合作社)+作坊(农户)”模式,服装加工企业突破460家,村级卫星工厂和个体加工作坊6600多家,“巧媳妇”培训基地38家,吸纳劳动力2.8万余人,形成了年产值40亿元的服装产业集群经济体。
穰东镇大力实施服装市场提质增速行动,统筹规划服装批发市场街道11条,通过硬化路面、完善路网、打通水网等,全面提升服装市场的功能品质,同时引导商户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有电商从业人员1600多人,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商家达30多家。
邓州市腰店镇正在着力打造雨伞小镇。该镇党委书记李宗万告诉记者,像锐宇伞业有限公司这样的规模伞厂在该镇有10家,还有两家正在筹建。除此之外,还有村级制伞工坊15个,300多家农户也在从事这一产业。
除了大力培育雨伞企业,该镇紧紧围绕雨伞产业,以商招商,聚“伞”成群,引进上下游企业5家,雨伞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我们现在是村村有雨伞厂、户户能生产配件、人人是做伞能手。看到10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年产雨伞1000多万把,伞架2000万件,产值3亿多元,心里特别美!”李宗万兴致勃勃地说。
邓州市陶营镇依托水资源丰富、坑塘多的优势,积极发展水产养殖,牵头成立了水产养殖协会,先后把建国、宇中两家水产养殖企业培育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本地农户提供送鱼苗上门、送技术上门服务。
目前,该镇新发展养殖户56家,全镇总水产养殖面积达2200余亩,年产值1.1亿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该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冷库、保鲜库10万立方米,储存物品从以前单一的鱼饲料扩大到冷冻海鲜、畜禽冷鲜肉、速冻食品、南瓜、花生、水果、干果等多种食品,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品质冷链物流集散基地,经济效益可观。
该市供销社红薯产业协会以“渠首红”特色农业产业园为中心,吸纳夏集、汲滩、九龙、构林、龙堰、都司、赵集等乡镇的15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和500名种植大户加入产业协会抱团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累计带动就业5000余人,红薯收购、储藏、加工、销售年产值达6.75亿元。
邓州市委副书记马俊宏告诉记者,目前,该市已培育出穰东服装、刘集黄酒、构林面粉、腰店雨伞、陶营水产、龙堰红薯、孟楼高粱、高集烟叶、文渠内衣等一批三产融合品牌,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了产业根基。
加强扶持引导引领服务保障有力有效
邓州市出台相关政策,持续加大对“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的支持力度。
不断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财政支持。邓州市政府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各部门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土地出让金收益的50%用于乡村产业发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激发产业发展活力。2023年,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70%以上。
金融支持。邓州市政府拿出5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农业担保风险补偿金,缓解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利用发投公司10亿元左右的粮食收购基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土地支持。加强乡镇(街、区)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每年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总量的10%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人才支持。依托邓州市人才集团,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筹建院士或博士工作站,建立健全项目奖励、成果奖励、特殊津贴与重大课题基金支撑相结合的人才激励体系,吸引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专业技能人才回乡参与乡村建设,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入乡创业。
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工作
增强信息化服务。依托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加强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合作,搭建“数字邓州”框架,以数字化为引领,引领全市信息化资源,发展数字农业,构建起了智慧农业信息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重点围绕种子、粮食、土地、技术集成等,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监管、智慧物联及可视化操作系统开展工作,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加大冷链仓储物流服务。积极推荐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大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蔬菜、果品预冷设施,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逐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
不断加大奖励力度
支持品牌认证。认证一个名特优新农产品奖励1万元,获得有机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的每个产品奖励3万元,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奖励20万元。聘请专业部门对农产品进行包装,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每认定一个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奖励10万元,获得省级以上企业品牌、知名农产品品牌分别奖励5万元。
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每争创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给予财政补助1000万元、500万元。
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对新购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按购置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支持各类标准制定。对制定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市级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1万元。同时引入全国知名上市企业,根据引资额度,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一是就业贡献奖。企业每新带动一名市内劳动力连续就业6个月以上,且年工资性收入在2万元以上,奖励企业1000元。二是产值贡献奖。在现有基础上,企业年产值增加1000万元以上,奖励企业1万元。三是税收贡献奖。在现有基础上,企业年纳税金额增收部分,按照地方留成三分之一的比例予以奖励。四是带动贡献奖。龙头企业每新带动一个企业(合作社)加入协会,并正常运营1年以上,给予龙头企业5000元奖励。
今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三农”工作座谈会上,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汇报了邓州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市长王智慧先后对邓州构建“1+N”
乡村振兴产业体系作出批示。
“邓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国家超级产粮大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各乡镇(街道)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通过‘1+N’模式激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三产融合发
展,在乡村振兴中拼出了精气神、跑出了加速度、创出了新辉煌!”邓俊峰说。
策划:刘红梅魏新果曹国宏
统筹:李鹏程晓曹相飞
执行:王中献盛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