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彦
当今的地方志书多是千书一面,本应彰显的地域文化、个性特色等,却被强硬地按进一个没棱没角的模子里,平分笔墨,八面玲珑,看似四平八稳,富态丰盈,实则干瘪无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地方志书失去了自我和灵魂。癸卯年冬月,汝州市政法委副书记张万杰传来他曾任第一书记的蟒川镇蟒窝村的村志,并嘱我作序。我认真拜读老友杨增先生主编的《蟒窝村志》,眼前忽然一亮,精神为之大振。这是一部独具个性特色的村志,章、节、目里张扬着个性的锋芒,字里行间散发着地域文化浓郁的芳香,读起来有滋有味。
南怀瑾曾言,“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蟒窝村志》在遵循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志体体裁的前提下,把村域文化作为重点述记,读者可以从中谛听到文化织网的声音。如:村名文化--无论是行政村、村民组、自然村,其名字的背后都藏着文化的玄机。上蟒窝、下蟒窝、南蟒窝,一拉溜儿仨蟒窝统称蟒窝村。远古时期,这里森林密布,山泉叮咚,河水潺潺,因巨蟒盘踞于此并修炼成仙的传说而得名,龙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娘娘坟村因该村南有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的正宫娘娘的一座坟茔而名,可谓古村古落矣。上阁老湾、中阁老湾、下阁老湾,三个自然村统称阁老湾村,隶属蟒窝村第三村民组。蜿蜒盘旋在阁老湾村西南部银洞山下的洼地内,有一座清乾隆时期的阁老坟闻名遐迩,村庄又沿着山下弯弯的小河而建,故取名阁老湾。古老的乡绅文化在代代山民中口口相传,并激励后生奋发上进,或求学出仕,报效国家,光宗耀祖,反哺故乡;或践行孝道,以德报怨,扬善弃恶,名垂乡野,流芳桑梓;或以一技之长,造福乡邻,有益于社会,名垂故里。总之,乡绅和乡贤文化影响和引领着乡村的社会风尚。
山水形胜,文化铸魂。在第十一章自然景观中,神奇的山、美丽的河是植入文化元素最多的“节目”。山奇而灵,多为形似,传说故事蕴含其中。蜘蛛山的惟妙惟肖,蜘蛛精故事的诱人;弥勒佛山的浑厚,弥勒佛的无所不能;龟山、蜗牛山、骆驼山的逼真形象,憨态可掬,朴拙喜人,寓动物文化以丰富的人类情感和通天应地的灵性,勉善成荣;银洞山的空灵、天门山的险峻、大蟒岭的粗犷,尖尖山的锥圆尖峭,无不围绕蟒仙文化的轴心,诠释着地域文化的神奇魅力。在书里记载的九座山脉中,尖尖山的传说故事是龙文化在蟒窝最精彩的解读。尖尖山,又名九龙圣母坟,山体呈圆锥形,山顶尖峭,周边浑圆,远望似一顶桂冠,巍峨壮观。传说此山是九龙圣母的衣冠冢。传说,一天夜里,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衣冠冢突兀高耸,变成了一座尖尖山,原来是夜里各路龙王回来给母亲圆坟所致。
山水相连,魂魄相通。蟒窝河、阁老湾河、娘娘坟河、老蟒沟河,无不流淌着龙文化的乳浆,滋养着一代代山民的心灵。还有银洞、金瓜洞等洞穴文化;九龙圣母庙、山神庙、火神庙、颂庵等庙宇文化;古树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盘根错节,和蟒仙文化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以龙文化为中心链的独特的地域文化链条。
村域文化是统领《蟒窝村志》的纲目。文化教育专章突出蟒窝村人的文化情怀、教育情结、戏剧爱好。村剧团是记述的重点。民国时期,上蟒窝村就成立了木偶越调剧团,当时群众称“肘猴戏”。剧团所有道具全部自制,有民谣曰:“铁炉沟,圆周周,唱不起大戏唱肘猴,搭不起台子趁崖头,坐不起凳子坐石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组建“撅头班”越调剧团,后来又成立了曲剧团。南蟒窝曲剧团于1952年成立,1979年村里还诞生了河南坠子说唱队,2004年,以上蟒窝剧团演员为主成立了欢乐秧歌队,歌舞盛世,共享太平。在民间文学专章中,为了不使因行政区划而割裂地域文化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对分布于蟒川镇全境乃至村域比邻的外县的一些相关联的山水文化、传说故事皆收入本章。即使在人物专章中,也设立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专节和专目,提高了文化的渗透力。其他如民间验方、家谱和姓氏等专章及专节里,也都蕴含着熠熠生辉的中医药文化、家教文化、孝道文化、姓氏文化、宗亲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收入附录中的游人话蟒窝,更是地域文化的盛宴,本土作家用审美和发现的目光,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放歌蟒窝,把独一无二的乡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层面。
一腔大爱写春秋,不惜献身兴乡村。年逾七旬的《蟒窝村志》主编杨增先生率领他的团队,数年来跋山涉水调研,走村串户收集资料,青灯孤影写志,他们的所有奉献都源于对家乡的挚爱、对乡土文化的敬畏和对故土以期振兴的期盼。《蟒窝村志》所记述的村域文化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一旦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那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富有独特乡村属性的全域旅游文化产品,是乡村振兴的一篇锦绣文章,而独具个性特征和潜质的区域文化元素则是文章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张万杰主导、好友杨增主编的村志,其中所挖掘整理记述的丰富厚重的本土文化元素,必将在未来蟒窝村的振兴大业中转化为村域旅游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的软实力在蟒窝村的振兴中,一定会发挥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
蟒仙之窝,九龙故里,龙凤宝地,盛世呼唤,腾飞在即,振兴可期!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