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何铸)12月17日,罗山县庙仙乡林道静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内,工人正忙着把一袋袋打包好的稻米往车上装,仓库内整齐堆放着加工好的稻虾米。近日,基地又接到7万斤稻米订单,组织工人加班加点加工、包装,这几天将全部发送到客户手中。
作为农业大乡,水稻是庙仙乡的主要种植农作物,如何推动水稻提质增优,赋予农耕文化“新内涵”,近年来,庙仙乡盘活资源优势,逐步探索一条“稻渔共作”的生态“稻”路,通过推广普及绿色健康种养技术,建成了5000余亩“十里稻香”示范产业带,让“稻香”保住“原生态”。
庙仙乡积极探索“村企共建”发展模式,采取“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整合土地资源、资金政策、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加快打造集生态种养、稻渔加工、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庙仙乡稻虾米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20万斤,有了5公斤、10公斤等多种样式的真空包装。该乡注册的“林稻静”牌虾稻香米,米粒饱满,晶莹剔透,香味悠长,口感良好,深受消费者青睐。稻渔产品多次亮相上海农博会、盱眙国际龙虾节等大型展台,搭乘“农村电商”快车、物流快递销往全国各地,年创利润960余万元,成为活跃经济、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板鸭是庙仙乡的重要特产之一,制作工艺由来已久,过年时几乎每家都要备上几只当年货。如今,老手艺中也融入了新科技,稻鸭共生又为庙仙人多了一条生财之“稻”,每年冬月、腊月间能制作近8万只板鸭,逐步形成一定规模。
截至目前,该乡已发展稻渔共作2.1万亩,培育千亩以上示范基地两个,已形成稻虾、稻鳖、稻鳝、稻鸭等多元化种养模式,生态产业的“稻”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