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赵永昌
进入冬季,有百年红薯种植习惯和经验的程岗村一片“薯”光、粉条飘香。该村的红薯粉条吃起来为啥筋道?市场销量为啥这么好?12月26日,记者走进商水县平店乡程岗村一探究竟。
地头支起下粉锅
寒风凛凛,北风呼啸。来到程岗村后地一块紧邻乡道的高标准农田地头处,只见用砖头泥土垒砌的一个锅架子上面放了一口直径约1.3米的大铁锅。锅灶周围用板材、塑料布做了简易围挡,旁边摆放着几个水缸、水池,一旁的看护房旁挂着“商水县青禾家庭农场”“程岗村芝姐纯红薯粉条加工基地”两块牌子。
大铁锅底下红彤彤的火苗一个劲地乱蹿,大铁锅上方漏瓢内接连不断投进去的粉面团瞬间变成了一根根粉条落进滚烫的水锅里。身穿白大褂儿的工人们分工明确:搅拌粉面、装瓢捶打、分离捞粉、整理挂杆……忙而有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我们在田间地头把50多亩红薯加工成3万多斤粉芡、粉面,计划再加工成3万斤粉条。这样不仅具有现场感、透明感、真实感,主要是方便快捷、节约运输成本……”农场负责人赵怀芝说。
手艺人讲起老故事
“我们村粉条加工已有100多年历史,走,咱到村里村外转转看看,听听老一辈手艺人的故事……”在程岗村党支部书记程文喜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程小中在村西北角支起的下粉锅处。10多个男女工人正在紧张忙碌,最引人注目的还有四五个80岁左右的老师傅正在人工和面、搋面。伴随着热腾腾的哈气,一把把粉条从滚水锅中捞出、上杆码好、送进冷库。
“村里几个下粉条技术较好的,1979年被当时的周口地区外贸公司聘请过去负责加工制作粉条、粉丝,做的粉条粉丝都出口到国外了!”“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候咱村穷,家家户户下粉条就为了过年改善一下生活或换点零花钱,出名比较早。”“再一个来说,咱村地势高,种植的大都是春茬白瓤红薯,出芡高、质量好、纯手工,粉条耐煮筋道……”几个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刘良台、付停水、陈国学、程克学、程得印争先恐后地讲起了该村粉条传承发展的老故事。
小粉条炖出大烩菜
徜徉在程岗村庄内外,田间地头、街道边、道路旁到处晾晒的都是粉条绳子架。一挂挂粉条在暖阳的照射下,散发出新鲜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咱程岗村的红薯粉条使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味美可口、纯正地道;可凉拌可炖炒,可做大烩菜,不断不糊不腻;通过申请非遗、注册商标、精美包装,产品供不应求。”程小中说,他家年加工粉条7万斤,帮助附近群众代加工3万多斤。
据了解,在程岗村10多名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村每年种植优质红薯400多亩。全村从事粉条加工的有60多户,每亩红薯可加工成品粉条600斤左右,预计每年全村粉条产量30万斤左右,产值480多万元。产品不仅销往周口本地市场,还深受商丘、长葛、南阳等地客户青睐,甚至还端上甘肃、西安、太原等地的餐桌。
“下一步,我们要结合‘五星’支部‘产业兴旺星’创建,吸纳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做大做强合作社、家庭农场。采取规模发展、线上线下销售,形成完整的红薯粉条产业链,带动全村更多的农户奔小康。”程文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