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婷婷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站在辞旧迎新的当口,回首刚刚过去的2023年,夏收遇洪涝、秋收遇连阴雨双重困难交织,对河南“三农”工作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战天斗地”--年终岁尾,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用这四个字来总结河南农业这一年。
土地不会辜负努力。数据为证:2023年河南粮食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秋粮增速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产量实现新突破,中原粮仓护牢“中国饭碗”。
与“雨”赛跑
“抢”回来的丰收
把时间拨回到7个多月前,唐河县城郊乡种粮大户乔振群,望着最后一茬小麦被卷入收割机,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雨不等人,日夜奋战,小麦往年一周多才能完成的收割任务,2023年只用三天,就装进了口袋。
1月21日,乔振群回忆当初的震撼场景仍历历在目:降雨来临前的几个夜晚,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打开车头灯,一字排开,在田间来回穿梭,农机手和乡亲们披星戴月抢收、转运麦子,到处是一派繁忙的“龙口夺粮”场面。
到手的产量是争分夺秒抢出来的。
2023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我省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与黄河以南小麦成熟期高度重叠,2000多万亩小麦不同程度受损,形势异常严峻。我省迅速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机日调度机制,实行对口支援,集中收割机械昼夜不停组织抢收,在新一轮降雨前实现了应收尽收。及时制订豫北抢收方案,根据天气变化、成熟时间,集中农机、即熟即收,在新一轮降雨前基本抢收完毕。
夏收期间,全省机收有5天日收获进度超900万亩,最高达1543万亩,创下了历史纪录。
抢收的小麦必须尽快烘干。我省第一时间下达2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充分发挥烘干机械作用,人停机不停、开足马力烘干湿麦。紧急出台受损小麦收购方案,选定826个收储库点,挂牌敞开收购受损小麦,受损小麦收购均价由0.8元/斤左右提高到1.25元/斤,保障了农民收益。
全省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奋力实现了夏粮产量710亿斤,保持高位水平。
“以秋补夏”
秋粮增速创历史新高
夏粮受到影响,拼出总产量1324.9亿斤的答卷从何而来?
“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创造了玉米每亩580公斤、大豆每亩120公斤的历史纪录。”1月21日,新乡市获嘉县艳阳天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方子告诉记者,比照往年,玉米、大豆平均亩产都增加了30多公斤。
单产是产量的“定盘星”。河南把秋粮单产提升作为“以秋补夏”的重要抓手,全力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良种+良法”高产技术,通过科技培训、良种良法配套等综合措施,玉米、水稻、大豆均实现了增产。
实实在在的成绩都在数字里:2023年全省秋粮单产为402.0公斤/亩,比上年增产12.6公斤/亩,增长3.2%,比全国秋粮平均单产多5.7公斤/亩,高出1.4%。
同时,针对“三秋”期间降雨偏多的形势,我省坚持早谋划、早研判、早部署,组织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00万台以上,改装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械4000台,组建672家农机应急服务队,提早做好农机准备,随时准备开展应急抢收。
2023年河南秋粮实现了适时收获、产量增加、质量稳定,产量614.8亿斤,比上年增产19.6亿斤,增长了3.3个百分点。秋粮产量增速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创下历史新高。
“家底”厚实
农业基本盘越来越稳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近年来,河南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6177.9万亩,比上年增加10.4万亩。其中,夏粮播种面积8531.1万亩,比上年增加5.5万亩,增长0.1%;秋粮播种面积为7646.8万亩,比上年增加4.9万亩,增长0.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想要实现丰收,重点在于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保土保肥保水能力强,旱涝保收,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 20%。”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黄幸福介绍,至2023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85万亩,占全省1.1298亿亩耕地总面积的76%,约占全国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1/12,建成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50多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78万多亩。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来,我省已连续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领先、4次获得国务院激励表彰。
非常之年,非常之举。2023年河南粮食生产不惧风浪,用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扛起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担当,用埋头苦干的奋发实绩兑现了农业大省“排头兵”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