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燕实习生陈炫羽通讯员张增峰宁津瑜)1月27日,在民权县花园乡陈庄村高标准农田,眼前田块平整、道路笔直、沟渠畅通,十多台无人机在田间来回喷施叶面肥。“以前这里地势低洼,雨天怕水,旱季盼水。自从乡里把这里规划成高标准示范田后,健全了农业基础设施,涝能排、旱能浇,全部使用电力现代化,农业生产方便多了!”该乡陈庄村村民罗传伦说。
罗传伦的麦田位于陈庄村高标准农田的最西侧。放眼望去,方方正正的田地一望无际,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风光尽收眼底。
近年来,民权县通过争取财政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建立数字农业智慧平台、智能物联网平台等,优化了灌溉方式,配备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和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了田间苗情、病情、虫情、墒情实时监测报告和施肥、灌溉的远程自动控制,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区域融合绿色防控综合治理,推广设置杀虫灯、诱捕器、田边留草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还增加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总体实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农药使用量下降60%以上,小麦亩均增产150斤,玉米亩均增产140斤。”民权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张友永介绍说。
在人和镇高标准农田,种植大户刘友存通过手机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App,控制高效智能节水灌溉系统,通过一键操作就实现了农田自动灌溉。
“现在种地方便了,200多亩地用五六个小时就浇完了。”刘友存说,农户通过手机可以远程选择井房、控制蝶阀,实现定向灌溉。根据农业自动化气象监测站监测到的实时数据,判断实际需水量,可以实现定量浇水。
随着5G网络的全覆盖,现代农业智能物联网新模式快速发展,“四中心一平台”智能物联网的建立,让农机智能化在民权全面开花。
27岁的新农人刘富康正操作着今年新购置的智能农业机械:地上,无人驾驶拖拉机精准开沟,进行“种肥同播”;天上,无人机忙着喷药撒肥……“只要在北斗智能终端中设定好土地的具体参数,拖拉机就能自动播种,每千米的误差也只有几厘米,每天能播种100多亩。”刘富康坐在地头的田埂上侃侃而谈。
如今,白云寺镇、程庄镇等多个乡镇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建设的,实现了物联网、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有效应用。
据悉,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3%,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粮食年产87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民权贡献。
民权县委书记王静娴说:“我们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