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路,红旗区城与乡双向奔赴新乡县为何盯紧一粒种子?
第0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02期:第0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3-18

融合之路,红旗区城与乡双向奔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红旗区关屯村“口袋花园”

□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通讯员郝思奇张洁

从城区平原路转进003乡道,不出5分钟,就到达新乡市红旗区小店镇关屯村主干道关中路,城乡道路无缝衔接。这里坐落着拥有小学部、初中部的关屯学校,交通便利、人流量大,路两侧是商业聚集地,方便村民更吸引市民。

城与乡握手,在红旗区写下生动一章。

作为新乡市主城区,红旗区有最靓的城市,又有最美的乡村,城乡犬牙交错。眼下,红旗区坚持“党建+研学+文旅+农旅”发展思路,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持续探索“千万工程”红旗模式,跑出城乡融合发展新速度。

走活一盘棋 规划引领分步示范实施

路面翻新铺上便道砖,规划商业停车区,即使在学校放学和营业高峰期,关屯村关中路也是秩序井然。不只路,水管、电路、墙面、坑塘、花园……今年以来,关屯村以“三通一规范”项目为抓手,统筹抓好各项硬件设施提升改造,村容村貌实现质的飞跃。

改善的是环境,凝聚的是民心。柏油路直通村口,商超开进村里,群众生活越来越便利与丰富多彩。渐渐地,大家的心越来越齐,许多邻里纠纷、信访苗头得到化解,镇区不少干部感慨:“关屯村气质变了!”

从关屯村一隅可见红旗区一域。规划引领、分步实施、先行示范,把城乡当成“一盘棋”建设,是红旗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启示之一。

瞄准30个纯农业村,红旗区重新梳理区、镇、村关系,以先进村为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专家+研学”农业产业科创试验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共同富裕红旗新实践、“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托育+养老”公益服务新模式、“乡情乡魂乡韵”培育新基地。

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红旗区节点明确、多目标平衡。

2024年6月30日前,完成小店镇平原路以北、小汾线两侧区域殷庄村、刘景屯村等6个先行建设村提质升级;2024年年底,全区行政村全部完成提质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明显提高,“五个振兴”取得新突破,田园综合体发展成形。

“我们要做到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民生福祉再攀高峰,基层治理提档升级,文明乡风更加和睦。”红旗区委书记刘宏锋说,城乡融合,就是要不断缩小乡与城的差距。

牵牢牛鼻子 补齐短板从根上解决问题

“千万工程”作为统筹城乡的“牛鼻子”工程,坚持农村和城市地位平等。摸清农民想什么、农村缺什么,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又一个来自“千万工程”的启示,指引红旗区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探索乡村新业态。

一园、一馆、一廊、一林、一亭、一墙,小店镇殷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红昌带领村民盘活村内闲置资源,打造了极具村内特色的石榴街,一改昔日泥泞颠簸的旧貌。

乡村焕新,殷庄村只是缩影。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红旗区和美乡村建设拿出真金白银:筹措区级资金约6000万元,加快推进“三通一规范”建设,全面推进“五通六清八化九规范”。殷庄村荣获省级人居环境整治表彰;刘景屯村被评为全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村。

难得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并轨之时,红旗区没有把农村变城市,而是在体现乡村风貌、注意乡土味道的前提下,统筹城乡发展。

因此,红旗区乡村产业也颇具融合气质。

红旗区农旅文化产业园项目投产使用,占地234亩,建成24座温室大棚,种植黄金葡萄、无花果;实施瑞之恩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富硒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预计年产富硒产品4000吨以上,实现年产值3亿元;俊彬葡萄园开展观赏、品尝、采摘等农作体验,形成“农游合一”的特色观光农业,带动周边1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结合文旅优势,殷庄村也在村内打造纯手工水饺产业链,年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村支书孙洪昌感慨:“望得见风景,看得见乡愁,乡村是农民的美好家园,也是城市的美丽花园。”正因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保留,红旗区农村全面发展迎来了契机,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打开了窗口。

打出组合拳 文化共建盘活乡村价值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0年实践表明,“千万工程”不仅仅是环境和硬件革命,还是一项重塑乡风文明的文化工程。

仲春时节,行走在红旗区乡村,干净的入村公路在艳阳的照射下发着光,整洁清爽的农家书屋次第呈现,家风家训牌匾悬挂上墙……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美丽乡村文明发展的浓郁气息。

“满眼皆美景,抬头见文明。”这是走进小店镇刘景屯村的直观感受。村里的国学大讲堂每周举办,如今办了近200期,讲堂成了村民探索世界、崇德向善的明亮“窗口”。

在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红旗模式过程中,红旗区充分动用城市“朋友圈”,从挖掘乡村文化,到传承乡风文明,让城市人才、技术、数据等发展要素“下沉”,农村特色资源“上行”,城乡共建文化、互相依赖、互为市场、共生共荣--

充分发挥新乡市主城区、核心区人才聚集主阵地的优势,建设“红旗乡村”会客厅,调动新红旗人的热情度、参与度,扎实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万人助万企”“万企兴万村”等活动,壮大乡村振兴力量;

依托河南科技学院、河南聚科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平台,加大校地企合作力度,支持推进小麦种子育种基地建设,积极引进红薯育种试验田,抢占科技育种先机;

邀请省市文联及驻新高校艺术院系的文学文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到农村研学采风创作,利用民房民宿打造个性化“农”情创艺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努力展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及休闲娱乐者集聚各村,做大做强文创产业。

站在高起点上,重塑城乡关系,畅通城乡循环,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路上,红旗区坚定地翻开了城乡融合发展新的篇章。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