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通讯员娄蒙杨昆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产业是就业的保障。就业稳则收入稳,收入稳则民生安。
近年来,新乡市持续把帮扶产业发展和资产运营管理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采取务实举措,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规范提升资产管理,有效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帮扶车间和龙头企业吸纳就业劳动力2.22万人,安排公益性岗位3.4万人,打造形成了原阳预制菜、获嘉食用菌等一大批优质帮扶产业。
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新乡市针对不同类型的脱贫人口进行分类施策,倾尽全力帮助他们端稳就业饭碗,生活更上一层楼。
韩庆福面粉厂里鼓钱袋
3月7日,见到获嘉县徐营镇宣阳驿西街村脱贫户韩庆福时,他正开着电动车,将加工好的小麦仁从车间运出,动作熟练且迅速。
找到这份在家门口月收入四五千元的工作,是韩庆福觉得最幸福的事之一。
早些年,儿子遭遇车祸,父母常年生病。“有了各项帮扶政策后,生活才有了希望。”韩庆福说道。
随着年岁渐长,到处打零工的韩庆福找工作越来越难。这时,村支书张随喜介绍他去村民韩海松的家庭农场上班。
韩海松个人经营的宏祥家庭农场,年产杂粮近2万吨,主打产品小麦仁畅销全国,高档产品常年供应金龙鱼、银鹭、米老头、一口酥等国内知名食品公司,主打产品在河南、青海各地的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多年位居前列。
“我很乐意乡亲们来我这里工作。”韩海松很爽朗地说道,身为中共党员,他明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宏祥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也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韩海松将杂粮生产线与村合作社合并,成立宣西实业公司。
资金有缺口。县公安局驻村第一书记职彦升与村干部商量,发动村干部带头筹资18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又争取了385万元的政策支持资金。干部身先士卒,让将信将疑的群众看到了希望,最终村里完成了近500万元的意向金。
这些资金由谁来管?2023年2月22日,在宣西富民合作社的筹备会上,股东们意见不一。职彦升请示有关部门后向大家表态,他不图私利,可以暂时代管集资款。
如今,新机器已调试完毕,新的生产线即将开足马力生产。“到时候,韩庆福他们将成为新厂区的第一批工人。”韩海松告诉记者。
“没有驻村工作队,没有上级政府,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韩庆福感慨,这些帮助他一直牢记在心。
陶云海孵蛋孵出精彩人生
原阳县路寨镇指挥寨村村民陶云海自己怎么也想不到,二级残疾的他,因为鹅蛋,扭转了人生。
“他原本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盖房能手。”指挥寨村党支部书记陶云波说,“几年前一场意外,他从高处摔下。”
曾经意气风发的他窝在家里,一蹶不振。
除了反复上门劝说,村干部还帮助陶云海享受各项帮扶政策。渐渐地,陶云海重新振作起来,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有一天竟拄着双拐站了起来,日常自理不成问题。
不能重操旧业,受陶云波的启发,陶云海打算加入孵化鹅苗的队伍。
为啥陶云海能说干就干?这源于村里成功打造的鹅苗产业。早在20世纪,指挥寨村就是出了名的孵化专业村。肩挑箩筐,走街串巷叫卖鸡苗,曾是村民养家糊口的真实写照。
2000年,年仅30岁的陶云波当选村党支部委员。一次,他看电视得知新乡县有人养鹅,便骑车百余公里去一探究竟。“只要技术成熟,养鹅利润空间很大。”陶云波得出结论。
两次试养后,他和另外6个村民合伙孵化鹅苗,仅3个月,除去成本每人分得6200元。
之后,陶云波被选送到新乡市农村干部培训班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深深感染了他。随着鹅苗孵化产业不断扩大,陶云波自筹资金,建立了商品鹅屠宰加工基地,带动安置近百名劳动力就业。目前,指挥寨村已经有孵化厂80余家。
传技术、包销售,有了村干部和众邻居的搭手帮忙,陶云海从最初拥有一台半自动孵化机,发展到目前拥有5台全自动孵化机,还清了欠款,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
温度38.5℃,湿度50%,入箱第29天……“明天小鹅就孵出来了!”3月8日,拄着双拐站在孵化机前看数据,陶云海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出鹅苗时自家人忙不过来,还要雇两三个人一起干。
高萌萌种上圣女果日子红又火
3月8日,在位于封丘县城关乡李家庄村的特色农业示范园里,走进高萌萌承包的温室大棚,圣女果香味扑鼻。
“这个大棚种的是‘釜山88’,颜色鲜艳、口感佳、硬度好。”高萌萌介绍道,自己种的圣女果效益不错,盛果期可以持续三四个月,虽然管理较普通品种有点麻烦,但卖价高,在超市能卖到每公斤十七八元。
高萌萌不仅是这座大棚的经营者,还是村委会的一名志愿者,帮助村干部进行信息整理。今年,打开眼界的高萌萌报考了成人高考,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同时又开了一家小小的西餐店。
谁能想到,昔日的脱贫户如今把日子过得如此精彩。
几年前,高萌萌年幼的女儿患上了过敏性紫癜且弱视严重,需要常年就医,家庭支出较大,经济困难。
在政策帮扶下,高萌萌的丈夫外出打工,她自己在家照顾孩子,同时在县城打零工。通过几年的努力,高萌萌一家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建起了新房,成为村里勤劳致富的典型。
2021年,时任李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孙汝斌和驻村队员一起利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在村里筹建了特色农业示范园。早已脱贫的高萌萌第一时间向村里提交申请,承包了两栋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圣女果。
“这两年生活条件变好了,自己的重心也放在了村里的事务上,大棚那边忙不过来时就让弟弟来帮忙。”高萌萌表示。
目前,村里完成了太阳能路灯、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安装了监控,实现了所有街道、特色农业示范园全覆盖,村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你们先聊着,我得赶快去参加培训。”采访接近尾声时,留下一句话,高萌萌就急匆匆地往乡里赶去。
自主脱贫,产业致富,一路向前。现在的高萌萌脸上总是带着笑容。
赵文娜捡起圆梦“金蛋”
3月8日,走进太行山脚下的卫辉市安都乡安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正全力运作,成千上万枚鸡蛋搭乘着传送带,从旁边的智能鸡舍一路来到包装车间。
传送带一旁,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安都乡马胡同村脱贫户赵文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捡蛋工作。
挑选出不合格的破损蛋、裂纹蛋,赵文娜熟练地将鸡蛋分类、放入不同的筐中,然后打包、装箱,整齐地码放在车间一角。
“起初听说是来当捡蛋工,有些犹豫,累咱不怕,就是怕受不了鸡场的味道。”赵文娜笑着说起曾经的担忧。
但是实地一看,赵文娜没了顾虑,长106米、宽15.5米、12层笼高的鸡舍和干净整洁的车间,她被震撼到了:“听说一栋鸡舍能容纳18万羽蛋鸡!”
赵文娜工作的地方,是安隆公司建设的山泉家禽养殖项目,投资约2.2亿元,占地92余亩,建有6栋鸡舍,预计存栏100万羽蛋鸡。
据了解,该智能鸡舍采用大数据智慧物联“云上牧场”,配备有自动光照、通风、饮水、喂食、清粪等设备,可以实现监测预警及实时监控。
用赵文娜的话说,这和她想象的工作环境真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曾经因为孩子小、老人生病,赵文娜连村附近的工作都无法胜任,一家老小全靠丈夫一个人。“脱贫攻坚时期的帮扶政策,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如今政府又帮我找到了这么好的工作,打心眼里高兴、感激。”赵文娜感慨道。
原来,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赵文娜总会在照料家庭的空闲出门找活干,但因为不能出远门,所以工作挣钱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
如今,守在家门口,每月工资超过3000元。“中午不想回家公司管饭,还有员工宿舍能休息!”说起这些,赵文娜抑制不住地嘴角上扬。
梁长平开饭店吃上“旅游饭”
3月7日,在辉县市南太行山脚下,一条平坦的柏油路将薄壁镇圪针庄村与宝泉景区相连,路旁的商户一家挨着一家。在路口第一家的原记烩面城里,梁长平正忙碌着。
“这两天厨房装修,更换安全环保的新设备。”梁长平一边给安装师傅递工具一边说,“春暖花开,进入旅游旺季,一定要赶在‘五一’前完工。”
梁长平今年55岁,是圪针庄村的脱贫户,在宝泉景区附近经营着这家农家乐餐馆,因为服务周到,味美价廉,开业以来,餐馆生意一直不错。
现在幸福生活的背后,是梁长平的艰苦创业。
“那时候丈夫和公婆都在生病,两个孩子年幼,还要上学,真的很难熬。”谈起多年前的苦日子,梁长平至今仍忍不住红了眼睛。
梁长平说,当时家中仅靠自己一人支撑,丈夫和公婆去世后,两个孩子依靠政府帮扶维持学业。
“孩子小,我就在家打烧饼,每天推着车去村里卖,但是卖得不太好。”梁长平说,之后自己就开始在路边支摊卖早餐,每天凌晨3点起床开始准备。
“国家政策再好,也只能帮一时。要过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梁长平清楚这个道理,脱贫以后,她慢慢把早餐摊发展成了现在的小饭馆,还时常参加镇里举办的技能提升厨师培训班。
当天,饭店附近的商户都在清理自家广告牌、遮阳棚附近的物品。据圪针庄村党支部书记梁三平介绍,为了整条街上的商户都能有更好的发展,未来将统一规划、统一风格,建成一定规模的餐饮小吃街。梁长平家的饭店也包括在内。
“这面墙准备打掉换成玻璃,吊顶也得换新的,再粉刷一遍墙面……”梁长平一边比画,一边介绍她对饭店翻新的设想。
“生活就要向前看,等攒攒钱把家里的石头房也翻新。只要艰苦奋斗,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梁长平笑着对记者说。
陈聪聪反光衣换来奔驰车
这两年,新乡县七里营镇陈庄村陈聪聪家的喜事一件接一件:娶了媳妇,添了宝宝,还买了一辆奔驰车。
3月9日,记者见到了陈聪聪。28岁的他爱说爱笑,虽然年轻却已拥有多家网店,是村里颇有名气的小老板,完全看不出曾经是贫困户。
在陈聪聪小的时候,父亲患上帕金森综合征,生活无法自理,家里经济一落千丈,直到陈聪聪大学毕业。
“要想脱贫,光靠打零工不行。”看着越来越年老体弱的父母,在外打工的陈聪聪下定决心返乡,利用村里的资源优势,自己创业!
近年来,反光衣产业在陈庄村快速发展,围绕反光衣的产业链也开始在当地逐步形成,全国约40%的反光背心出自这个小村庄。
2020年,陈聪聪在村里租下一间门市,以运营网店销售反光衣打开了创业的大门。
最开始,店里客服、打包、发货等工作全是他一个人完成,从每天早上7点多钟一直忙到快递员来把货物都发走,才能喘口气。
眼瞅着电商生意日渐红火,一家人的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创业第一年,陈聪聪收入50万元,不仅买了新车,还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
“车子是贷款分期买的,今年是最后一年还款,想不到自己也能开上这么好的车。”陈聪聪说,如今的生活曾是他遥不可及的梦想。
陈聪聪现在的工作室里,3个员工各司其职,屋子里堆放着满满当当的货物,都是当天要发出去的。作为老板的陈聪聪,有了更多时间去线下联系业务。
“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上我们都有店铺,销售反光衣、安全帽等40多个种类的商品。”陈聪聪说,从现在开始往后将近4个月都是销售旺季,往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销售近8000件货。
接下来,他计划将门市的二楼装修打造成直播间,开辟新的卖货渠道。
山区光伏
卫红花产业促增收
养鹅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