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焦莫寒巴富强见习记者韩雪妍
4月初,春意浓,正值春耕关键时期,黄泛区农场的农民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旁的技术人员胡亚坤却在专心致志地“抠手机”。
“我是没在田里忙不假,但也真没偷懒。”胡亚坤解释道,他正通过农场的数字农业管理平台,查看拖拉机的作业面积和质量。“平台里有农机监测系统、物联监测系统、智慧种植系统……机器干的多了,我要干的反而少了。”
“你看,这是我们在塔吉克斯坦的农场,通过田间传感器和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生成每块地的苗情长势图,可以实时了解苗情、墒情、病虫害及灾情,预测作物的产量水平。”胡亚坤展示着手机里的实时情况,脸上满是自豪。
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去了,如今的黄泛区农场满满的“科技味儿”。
在黄泛区农场一分场,700余米长的平移喷灌设备横跨整片农田,平移灌溉设备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根据墒情苗情监测,实现自动化精确灌溉、施肥。“有了这种喷灌技术,以后普及起来,种地一定会变得更加容易且高效节水!”罗家传兴奋地说。
罗家传是黄泛区农场的总农艺师,在春耕春管的关键时间,他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观苗情、测墒情、查病虫,科学制定防范措施……每天忙得饭都顾不得吃。
“你看这个!”罗家传打开手机里的“泛区豫种田”App,“我通过App发布管理措施和技术标准,督促职工抢墒追肥、化控、病虫害防治,效率一下子上去了不少。”罗家传说,在现代化技术的帮助下,目前场内7.8万亩及场外流转的10万余亩土地全部完成追肥、化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春季综合作业面积达30多万亩次,大大夯实了小麦丰收基础。
近年来,农场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建设力度,先后建成气象监测站16个、视频监测站37个、虫情测报系统5套,安装北斗导航系统100多套、温室自动控制系统30多套。同时,与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李华团队合作打造数字化农业管理平台,融合卫星遥感、多光谱无人机监测、大数据分析及AI技术,实现了远程苗情监测、诊断、分析、预产,为农业生产装上了“千里眼”,农业生产管理初步实现了数字化。
“技术更迭得越快,他们就越想了解掌握现代科技。”罗家传嘴里的“他们”,是黄泛区农场的“新型农民”,之所以这么称呼他们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够新。
“新型农民”通过不断参加培训,掌握新型农业知识和最新的农业科技,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如今,黄泛区农场已经培养了一批这样科技感十足的“新型农民”。
传感与监测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农业物联网与远程管理……如今,黄泛区农场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把智慧农业技术正从备春耕开始贯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
放眼广袤麦田,一片繁忙景象。黄泛区农场不仅实现了粮满仓,更在科技的加持下开拓出“新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