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三产融合 跑出“三粉”产业发展加速度
第50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28期:第50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5

禹州三产融合 跑出“三粉”产业发展加速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宋广军化红军康晓灿刘艳红文/图

禹州市地处伏牛山余脉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山岗地因土层厚、弱碱性、富含钾而非常适合高淀粉薯的种植。据史料记载,禹州已有300多年红薯种植历史和100多年红薯加工历史,素有“粉条之乡”之称。近年来,该市通过发展标准化种植、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快推动三产融合,将小红薯做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三粉”加工车间生产场景

盛田农业百年粉坊红薯粉条传统工艺

源头发力 育苗种植标准化

4月18日,在位于禹州市古城镇唐凹村的功夫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薯育苗大棚内,几十名村民有序散布在田垄间,熟练地将薯苗自地面以上剪下,整齐地摆放在一旁,最后一捆捆装入在大棚外等待的运苗车上,发往三门峡、洛阳等地。

“这个大棚育的是‘西瓜红’品种,今天出圃的是第一茬薯苗,有20多万棵,随后还能再出五六茬。”该合作社负责人魏金强说,由于采用的是水肥一体化种植,育出的薯苗粗壮、成活率高、红薯产量高,周边和外地的种植大户都争相抢购。

据介绍,该合作社目前育有60余亩薯苗,包含西瓜红、水晶紫、济薯25、商薯19、烟薯25等十几个品种,除了满足自身种植,在周边及外地的薯农中也非常畅销。魏金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大棚面积有两亩多,按一批薯种出七茬薯苗、每棵薯苗1毛钱售价来算,单这一个棚里就能收入两万元左右。

“合作社除了有60多亩育苗大棚,还流转了4300多亩土地推行标准化种植,出产的蜜薯品相好、口感甜,用于‘三粉’加工的淀粉含量高。还建有红薯加工厂,在销售薯苗、鲜薯的同时,将收获的鲜薯加工成薯片、薯条、薯泥等,提高红薯附加值。”提起合作社的业务,魏金强显得很兴奋,他说,由于有多年的育苗种植经验,自己经常为周边的薯农提供技术帮助,到了收获季节,合作社还将薯农的红薯回收到加工厂,让乡亲们的劳动成果在家门口就变成真金白银。

像魏金强这样进行标准化育苗种植的“红薯大户”,禹州市目前有三十余家。近年来,该市依托数百年红薯种植历史基础,从育苗源头抓起,持续调整品种结构,不断推进红薯标准化种植。

该市坚持满足红薯“三粉”加工淀粉原料需求导向,积极发展豫薯12、商薯19、郑红22、济薯25、徐薯18等高淀粉红薯品种,配套落实高产栽培措施,有序实现淀粉型红薯品种的更新换代;围绕时尚、快捷、养生等市场消费需求,引进种植了高花青素、高胡萝卜素等鲜食型品种,有效促进红薯种植效益稳定提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手把手、面对面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并通过广播宣传、技术培训、印发明白纸等系列措施,推广普及红薯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引导支持薯农采用水肥一体化、杯苗扩繁等技术进行育苗,除满足本地种植外,通过大棚上网络直播、出了大棚上飞机高铁,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红薯苗达1.35亿棵,产值超千万元。

龙头带动“三粉”生产规模化

在位于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的禹州市实德农产品有限公司,纯红薯淀粉经过和面、制浆、成型、熟化、冷冻、晾晒、切割等数十道工序后,便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原材料--红薯粉条。

“我们采用的是传统加工工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口感与特点。”该公司负责人王智博说,实德公司是一家新建成的集红薯种植和“三粉”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去年12月份才正式投产,目前主要生产手工粉条、粉皮、酸辣粉、宽粉、水晶粉等红薯制品。公司虽然建成投产的时间不长,但在粉条加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产品一上市便深受消费者青睐,仅去年12月份就生产红薯粉条80万吨、酸辣粉20万吨,产值达200万元左右,北京、新疆、湖北、浙江等地的农产品市场和商超对产品的反响都不错。

王智博介绍,公司还与大涧村合作,成立了专业的红薯种植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吸引了当地及周边不少群众参与进来,目前,红薯种植面积近2万亩,种植与加工环节已带动就业200余人。下半年,公司打算再上一条粉条生产线和一条淀粉生产线,为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平时既能照顾到老人孩子,每个月还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俺知足得很哩!”在实德公司从事粉条加工的留守妇女李成圆着实为自己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感到高兴。

禹州市实德农产品有限公司是该市以培育龙头为抓手,推动“三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依托百年红薯加工历史资源,该市坚持挖掘传承禹州红薯“三粉”传统生产技艺和推进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两个导向,既生产具有禹州传统特色的粉条、粉面儿、焖子、粉皮等“三粉”产品,又开发出红薯酸辣粉、红薯条等快餐类产品。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引进人才技术,培育出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禹州市张家农产品有限公司、禹州市福源三粉加工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三粉”加工龙头企业。

目前,该市拥有颇具规模的“三粉”加工企业近20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许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禹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以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为核心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2023年,全市共加工鲜薯80万吨,生产淀粉24万吨,加上外购红薯淀粉,共计加工粉条、粉皮和红薯鲜粉条、紫薯鲜粉条超65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禹州市入围河南省红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整合资源 产业发展品牌化

在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每天一大早,“三粉”加工车间的工人们在经过更换工作服、穿戴头套鞋套、全身紫外线消毒等一系列严格程序后,便通过两道密封门进入密封式车间内,开始一天的工作。车间内智能化流水生产线上,实现从红薯淀粉到各式宽粉的加工、切割、分拣和装袋。

“我们在火锅店吃到的宽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的。”该公司董事长孙溪峰介绍,目前公司产品已通过美国FDA食品安全认证和HACCP工厂管理体系认证,红薯粉条、紫薯粉条通过国家A级“三粉”质量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据悉,盛田公司自创建以来,致力于红薯种植与“三粉”精深加工和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粉条的生产保鲜及运输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目前拥有一条日产8吨的河南省首家、国内最先进的第六代鲜粉条生产线,公司获批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主打产品禹州粉条、红薯鲜粉条、紫薯鲜粉条、红薯焖子、红薯粉皮、红薯淀粉等先后获得“2022年全国知名·河南品牌”、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国家A级“三粉”产品质量认证、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被评为“中原十大特产品牌”,红薯方便鲜粉条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初步形成了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格局。2024年2月,盛田农业百年粉坊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华老字号。

为提升禹州“三粉”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推动“三粉”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市积极组织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前共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农产品1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

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终端,一颗小红薯串起了一条产业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征程上,禹州“三粉”正以崭新的姿态驶入产业发展快车道。

红薯粉条

红薯焖子

红薯酸辣粉

紫薯鲜粉

禹州市古城镇功夫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薯育苗大棚内,村民正忙着剪薯苗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