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老手艺到黄金产业的蜕变之路让更多群众喝上高品质好牛奶
第5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28期:第5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5

许昌市建安区河街腐竹

从非遗老手艺到黄金产业的蜕变之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宋广军陈灏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曾经全国最大的豆制品生产集散地;

年产量5.6万吨,年产值12.3亿元;

…………

在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腐竹制作技艺拥有数百年的历史渊源,轻薄脆香的河街腐竹,集无数荣誉于一身。近年来,建安区深挖非遗资源,推动非遗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以河街腐竹为代表的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河街腐竹

薪火相传小手艺变大产业

4月17日,在位于建安区河街乡邢庄村的许昌康利世纪食品有限公司,年过七旬的老手艺人邢国彬正在制作腐竹。只见他右手持不锈钢小铲,按顺时针沿铁锅四周轻轻一划,双手快速地轻贴锅里的腐竹,转动后便迅速“捏”起锅里一层薄薄的腐皮,往竹竿上一挂,一根散发着豆浆原味的清香腐竹便大功告成了。

“这就是咱们入选非遗的腐竹制作技艺,我刚才那个动作是‘捏’,以前都是一个人一口铁锅,一张皮一张皮地捏。”邢国彬说,腐竹制作技艺是当地代代相传的吃饭手艺,好的手艺人一个人能够同时看顾十多口锅,捏出的腐竹金黄亮泽。

“以前都是家庭作坊,后来慢慢地开始建厂子,驴拉石磨变成电动磨浆,燃煤炉变成天然气炉,手工捏制变成半机械化成型。”据邢国彬介绍,20世纪80年代起,建安区河街乡开始从事腐竹大规模生产,到2000年前后达到巅峰,腐竹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5000人,全乡日产腐竹达到350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河街乡也成了全国最大的腐竹生产集散地和全国闻名的“腐竹之乡”。

经过50年的规模化发展历史,河街腐竹产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腐竹生产、销售、管理专业人才,积累了很多特色技术工艺,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全产业运营机制。

尤其是近年来,建安区全力打造非遗文化产业新格局,“传承人领办龙头企业、手艺人参与社区工厂、勤快人家门口就业”的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依托新的发展模式,当地注册的豆制品加工企业达到59家,上千名群众从事腐竹加工、销售和流通工作。

融合创新老技艺绽放新魅力

走进位于河街乡的河南十品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观通道,干净明亮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3条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映入眼帘。该生产线使用一次性鲜浆蛋白膜聚合成型工艺,可实现注浆、加热、成型、烘干、分切的自动化,日均生产腐竹1吨。

“传统腐竹制作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品质不容易把控。十品堂公司自行研发设计的SPT1200型机械化自动生产线,把豆浆注入定制的食品级钢带上,经过一次性加热成型后再烘干分切,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产品品质。”河街乡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刘志凯介绍,为适应市场发展,该乡引导腐竹企业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前提下不断革新生产方式,其中十品堂研发的机械化一次性鲜浆成型工艺,在国内机制腐竹生产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在十品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展览大厅,一排排整齐的腐竹产品映入眼帘,一块块巨幅展板上述说着河街腐竹的前世今生,另一边则设有腐竹文化馆,古老的磨盘、簸箕等制作工具陈列其中。

“这是我们的即食腐竹,看起来和普通腐竹一样,但是打开就可以吃,口感香脆营养丰富。”据刘志凯介绍,十品堂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与烘焙厂家合作研制新的烘干设备,传统的腐竹烘干需要6至8小时,新研发的烘干设备仅需要8至10分钟,即可实现快速均匀烘干杀菌、迅速锁鲜,产品豆香味浓郁,泡发仅需10分钟,方便快捷,十品堂公司研发的机制速食腐竹这一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目前,十品堂正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腐竹产品为主要的基础品类,研发保鲜产品、即食食品、预制食品、休闲食品等一系列产品,丰富产品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充分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从手工捏制到机械自动化成型,从传统单一的黄豆腐竹到多品种的豆制品,河街乡持续做好、做大、做强、做优非遗产业,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的致富之路。

产业集聚非遗产业再振兴

为促进腐竹产业发展,建安区在河街乡陈胡村规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模式,实现腐竹产业规模化。产业园紧邻建安区多式联运物流港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一期规划建设用地364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8亿元,建成后可实现豆制品产能10万吨,产值25亿元,安置就业岗位3500个。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集豆制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机械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性园区,吸引本土外流企业逐步回流,实现豆制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现阶段,河街腐竹面临着产业的二次振兴,我们的总思路是降成本、提品质、塑品牌,措施是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擦亮‘许昌腐竹’的金字招牌。”刘志凯表示。

从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到现在建设现代绿色食品产业园,来自河街乡这颗黄豆的“进阶”之路,展示着建安区将小腐竹做成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历程。下一步,建安区将当好腐竹企业的“服务员”,积极培育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探索“非遗+产业+就业”发展路径,传承“老手艺”,开辟“新门路”,鼓励引导腐竹企业进入产业园集中生产,让传统特色产业走集约化、品牌化道路,使腐竹成为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河南十品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安区新规划建设的绿色食品产业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