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振兴有“丝”路群众“织”富路
第2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28期:第2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5

方城振兴有“丝”路群众“织”富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曹国宏刘文举张中坡

振兴有“丝”路,群众“织”富路。4月12日,走进南阳市方城县四里店镇,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道道河流绕山间,一片片柞林绿满山,一个个桑园笑声传。如此美好的春日图景,是方城县四里店镇围绕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奏响的最美音符。

追溯历史,方城县古称缯国、裕州。“古缯国里产丝绸,博望得名博望侯”,映衬出方城县丝织文明与“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而位于方城县西北部、伏牛山东麓的四里店镇,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途经地,自古就是养蚕缫丝之乡,方城当地出土的纺轮、蒸器甑等历史文物,更加彰显出这片古老土地上久远的缫丝技艺。

观照古今,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上,四里店镇充分发挥传统养蚕业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富民”战略,带领山区群众以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为主攻方向,积极扩大桑蚕和柞蚕养殖规模,进一步拉长蚕产业链条,形成了集桑苗种植、柞林保护、桑蚕和柞蚕养殖、蚕桑产品加工销售、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蚕业发展新格局。目前,该镇已建成5000余亩桑园基地、30000余亩柞蚕养殖基地,标准化蚕棚186座,蚕桑制品深加工企业2家,蚕产业正在以星星之火之势点燃山乡四里店产业振兴“新引擎”。

蚕农在余庄千亩蚕桑示范园内采摘桑叶

四里店镇打造的集种植、养殖、加工、蚕桑文化融合发展为一体的蚕桑融合发展示范园

激活传统产业 激发振兴动能

走进方城县四里店镇余庄村柞蚕基地,放养大户胡银民正在查看今年春季第一茬柞蚕的长势情况,据他介绍,由于今年春天的天气和气候相对稳定,适合柞蚕放养,因此今年第一茬柞蚕的放养时间提前了不少。

“今年这个坡计划投放十几斤柞蚕种,根据目前的天气情况,这一茬春蚕从蚕卵到发育成熟,十几天就可以进入蚕场,1斤蚕种估算可以产茧800多斤,今年的收成差不了。”

胡银民口中的蚕场,是方城县柞蚕原种一场,该场成立于1959年,是全国19个柞蚕生产基地之一,全国3个“一体化”柞蚕加工循环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四里店镇蚕桑产业承上启下的领军企业。该场坐落于四里店镇山区地带,气候温润,光照充足,柞林繁茂,适宜扶筐结茧,孕育的方城蚕丝解舒率和出丝率高,拉力强,无静电反应,是市场公认的绿色、轻柔、纤细的天然纤维,被誉为“纤维皇后”。

近年来,蚕场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由蚕场提供柞蚕原种和技术指导,农户参与放养管理,不仅提高了蚕场经营效益,而且让附近农户有了更多就业机会。

说来也巧,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来自新乡卫辉市狮豹头乡的两位村民慕名而至,交谈得知,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学习当地的柞蚕养殖、管理方法,回去后准备大干一场。

卫辉市和方城县相隔近400公里,柞蚕行业竟然能吸引几百公里外的“远方的朋友”?正当记者疑虑时,卫辉市狮豹头乡王长明开了腔:“我们很早就听说这儿的柞蚕产业发展得大,群众都致富了,我们那儿是太行山区,有很多坡地,想着来取取经,也发展柞蚕产业。”此时一旁的胡银民也搭上了话:“他俩去年都来一趟了,学得可起劲儿。”你一言我一语的简单“介绍”,让记者打消了心中疑虑,并对四里店镇蚕产业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当问起王长明的下步打算时,他坚定地说,“家里已经整理好养蚕的坡地了,这次来就带柞蚕原种回去,在我们大别山区开始放养。”

乡村振兴“丝”路宽,桑蚕柞蚕美名传。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从这里源起,新时代农村“织”富路连通万千群众。记者离开时,胡银民和他的两位朋友交谈正酣,不时传来的笑声,似乎表达着蚕桑产业为他们带来的致富新希望。

龙头示范带动 产业规模倍增

驱车10分钟,记者来到四里店镇余庄村千亩桑蚕一体化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眼青翠、漫山遍野的桑树种植基地,该基地是以桑蚕种养为重点,通过种桑土地流转,整合闲置岗坡地等,有效盘活桑蚕种养面积5000余亩、柞蚕种养面积1万余亩,同时该基地还对标全国蚕桑前沿技术,聘请山东专家全程技术指导,让桑蚕种养、蚕桑产品精深加工的智能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大幅提升。2023年,基地每亩桑苗由原来的800株密植到6000株,桑蚕养殖达到7批次,蚕茧年产量40余万公斤,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20余人。

马万召是四里店镇余庄村最早从事桑蚕种养的农户之一,据他介绍,早年由于缺乏科学化种养,桑蚕产业效益不高,很多农户都持观望态度,在四里店镇并未真正形成产业规模,近几年,该镇党委、政府通过实施蚕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培育、蚕产业链完善提升等一系列措施,蚕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之势,也让该镇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以前没啥经验,主要是代养,干了几年也没挣到啥钱,自从引进山东公司后,人家提供桑蚕原种、技术指导,还签订回收协议,有了‘靠山’,胆子也大了,现在开始自己承包大棚。”提起发展蚕产业,马万召颇有感触。

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户参与,是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尝试,如今,马万召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老师傅”,除了种养桑蚕之外,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作坊,从事抽丝、制丝和售卖蚕丝被等,采访当日,马万召正打算前往县城为孩子购置新房。

“咱四里店的蚕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不管是桑蚕还是丝织品根本不愁销路,现在一年下来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马万召高兴地说。

如今,在四里店镇像马万召一样通过蚕产业过上红火日子的群众越来越多,四里店镇的蚕桑特色产业名片也愈发闪亮。

农文旅巧融合品牌化更鲜明

产业基础有了,品牌塑造势在必行。四里店镇依托千亩桑蚕一体化产业园,以山东临朐缫丝厂为龙头带动,与方城县柞蚕原种一场、蚕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培育出深蓝色、浅蓝色、绿色、浅绿色、红黄色、杏黄色、白色等色彩斑斓的“七彩柞蚕”,已经成为当地蚕产业观光游的一枝独秀,每年5到10月份,前来观赏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也让产业发展和乡村游实现了效益融合,双重提升。

方城县裕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四里店镇围绕蚕产业引进的深加工企业,主要从事蚕桑产业的养殖种植、科研和深加工、销售等。该公司强化院所合作,按照“三品一标”标准,打造绿色有机标准体系,坚持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创办初心,相继建成桑叶茶、蚕丝被、蛹虫草、桑葚酒等8条生产线,注册“裕情缘”蚕丝被、“方城绿”牌桑叶茶等20余个绿色商标,开发出的蚕丝被轻柔薄软,珠光宝泽,吸湿透气,冬暖夏凉;蛹虫草、柞蛹、柞蛾等产品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微量元素,是“药食同源”的上等佳品;桑叶茶氤氲着一种淡淡清香,开水冲泡,清澈明亮,清香甘甜,深受市场青睐;方城桑叶烩面、桑葚酒等其他产品,销往山东、浙江、辽宁、吉林等地。如今,越来越多具有蚕桑品牌特色的产品正以商品化、市场化形式进入消费者视野。

“桑蚕可以说全身是宝,吐出的丝可以制作成丝绸、蚕丝被等名优商品;蚕蛹除了食用外,还可以榨油、治病和提取丝氨酸等多种产品;蚕粪、蛹渣不仅是塘鱼、家禽家畜的好饲料,而且也是优质的农家肥。”采访中,方城县裕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明华说,“公司将持续做好精深加工,进一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与党委、政府一道,共同擦亮四里店蚕产业名片,为乡村振兴贡献企业力量。”

除此之外,位于千亩桑蚕一体化产业园的“蚕桑文化馆”也是提升蚕产业品牌的一大亮点,四里店镇按照一产带二产促三产发展规划,结合该县实施的“三百工程”建设,倾力打造观光研学新领地,以四里店柞桑蚕为研学内容,成功打造了以学习蚕桑文化,体验生命、生态、自然科学为主旨的中小学生研学“柞桑蚕文化研学基地”,同时配套打造的蚕宝宝科普馆、蚕丝科普馆、小蚕培育室及桑葚、桑叶采摘园等深受游客欢迎,自“蚕桑文化馆”建成以来,各县市区5200余名中小学生到此研学打卡,为了持续塑造四里店镇蚕产业特色品牌,该镇还建立电商运营中心,开展直播带货,通过桑蚕种养从业人员讲解一棵桑到一只蚕,一粒茧,一只蛹,一根丝,一匹绸,一道蚕蛾美食的全过程,集中展示、宣传和销售蚕系列产品,为助农增收致富、树立品牌形象构筑了网络新阵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现如今,方城县四里店镇的蚕桑产业品牌效益、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已经成为四里店镇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谈及下步发展规划,方城县四里店镇党委书记白金刚表示,该镇将统筹镇域林果、蚕业、食用菌等产业基础,以桑蚕产业为示范带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蚕产业种养技术突破,深化蚕产业链上下游适配性对接,围绕蚕桑制品的现场加工、销售、餐饮、体验,成功激活“柞桑蚕+”文旅文创发展新引擎。

蚕农在桑蚕养殖基地收茧

蚕农在柞蚕选茧室选茧

四里店镇打造的集网红吊桥、水车、景观小品、桑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

蚕农在柞蚕养殖基地给柞蚕转场

(本版图片由方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