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以农业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2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28期:第2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5

西峡以农业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曹国宏范亚康刘禾刘剑飞

产业发展,品牌先行。

近年来,西峡县坚持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举措,在农业品牌打造中出实招、见实效,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制定《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规划建设香菇、猕猴桃、中药材3个百公里长廊,打造菌、果、药特色产业示范带,打响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西峡山茱萸等品牌,以品牌效应促进产业发展,激活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寨根乡香菇种植示范基地 刘鹏摄

香菇丰收 靳进志摄

西峡香菇 从“乡土味儿”到“国际范儿”

暮春时节,西峡县寨根乡香菇博物馆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我眼中的香菇产业”交流会在这里举行。来自该乡的干部职工、种植大户在志愿者的带领和介绍下,参观了香菇博物馆各个展区,通过一张张图片和珍贵的视频资料,深入了解西峡香菇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寨根乡香菇博物馆是西峡县首个展示香菇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展示馆,集展陈、宣传、科普、教育、研究于一体,共设科普篇、发展篇、振兴篇、未来篇等四大展区,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生产场景复原及多媒体互动、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香菇文化的源远流长,是西峡香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西峡县地处秦岭山脉东段,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这里的香菇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使这里孕育出的香菇朵形圆整、菇质肉厚、口感爽脆,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一朵香菇,在西峡发展成一个支柱产业。西峡香菇以“绿色、稳产、提质、增效”为发展目标,以“提高科研水平、实现制棒现代化、完善四链同构、弘扬菌菇文化”为抓手,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导香菇产业化发展,探索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销模式,涌现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474家、加工企业500多家,深加工产品达6大类200多种,累计出口创汇90亿美元,形成了“上接基地、中连市场、下游打造骨干龙头出口企业”的完整产业链,实现香菇培育、种植、销售、加工、出口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培育出百亿级香菇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西峡县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西峡方案”。

一方面,注重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组建正科级单位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为香菇产业升级提供智力保障。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建立长效科技合作机制,与河南省农科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上海市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建立“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用菌技术培训基地”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西峡食用菌产业基地”。另一方面,强化宣传推介,形成品牌效应。持续宣传“水源地”“地理标志”“西峡香菇甲天下”主打品牌。西峡香菇先后获得国家级荣誉24项、省级荣誉26项,其中包括“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产品”,西峡县获“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香菇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被誉为“中国香菇之乡”。

2023年11月,西峡县在北京举行了“山水人家在西峡菌果药旅誉华夏”西峡农文旅推介会,发布了“让世界爱上中国菇”宣传语,西峡香菇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如今,进入西峡县北部乡镇,一座座香菇大棚星罗棋布,形成了百公里香菇长廊,催生出香菇博物馆、香菇丰收节、香菇小镇等香菇文化标志,西峡香菇正依托“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远销海外,以生态绿色、旅游观光、健康餐饮等为核心的“西峡香菇”品牌正加速形成。

西峡猕猴桃 从“山间野果”到“阳光金果”

西峡野生猕猴桃的生长历史已达千年之久。1978年,西峡成立国内第一个县级猕猴桃研究所,向猕猴桃人工种植发起挑战。两年后,全国首个猕猴桃人工栽培基地在西峡建成,标志着西峡猕猴桃从单纯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华光、华美等产品陆续投放市场。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峡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走上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28亩地卖了80余万元。2023年,西坪镇西官庄村罗青理的猕猴桃基地迎来大丰收,成了周边果农们扎堆学习的“明星”基地。成片的果园里泛着点点新绿,果农们穿梭在枝蔓下,认真学习嫁接、抹芽、施肥、灌溉等技术,一派热闹景象。

适度规模、高质高效,罗青理的成功是西峡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进入新时期,西峡县以院县共建猕猴桃示范园为依托,大力推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坚持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管理模式,引进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提高水肥管理效率,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改良土壤、改良砧木、改良品种、改良树形、改良模式实现猕猴桃产业的“二次革命”。

在重阳镇白龙村,去年刚刚建成的千亩猕猴桃基地经受了今春特大寒潮的考验,焕发出勃勃生机。2023年,西峡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围绕高标准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县级指导、乡镇落实、地块精确、挂牌督办的方式,成功打造了100亩高标准设施栽培基地,并对3000亩基地进行了补种和优化。此外,还实施了重施有机肥、补栽水杨桃砧木、修剪老弱树、培养“一干两蔓”树形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对老园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2000余亩基地水利配套设施得到完善优化,8660亩猕猴桃基地焕然一新。除了基地的全面升级,红贝、绿贝和早秋红等软枣猕猴桃品种首次在县内推广种植;营养钵大苗栽植技术在全县推广,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高拉牵引、避雨栽培、连栋温室等设施农业新模式开启了探索“数字+猕猴桃”的应用新场景。

2023年10月,中国(西峡)猕猴桃丰收节暨招商引资大会成功举办,“西峡贝贝龙”的品牌形象正式对外发布,“中国人的阳光金果”作为西峡猕猴桃产业的宣传语全面推广。升级为“中国人的阳光金果”背后,折射的是西峡猕猴桃的产业升级之路。

目前,全县已建成猕猴桃人工基地14.5万亩,挂果面积8.5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8亿元,综合效益23亿元,专业村80多个,深加工产品有果汁、果片、果酒等8大系列3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

西峡山茱萸 从“道地药材”到“致富良方”

3月下旬,西峡县太平镇漫山遍野的山茱萸花迎风开放,整个山谷像是铺上了黄色的地毯。在绵延数十里的公路两侧,金黄色的花朵竞相绽放,缀满枝头,与含黛的远山互相映衬,成为山乡独有的春日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踏春赏花。

西峡县山茱萸种植面积22万亩,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主产区遍及9个乡镇120个村,年产量4000吨,年均产值1.5亿元,带动3.5万农户10.5万群众增收,西峡县被誉为“中国山茱萸之乡”。2021年,西峡山茱萸荣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河南省优质道地中药材”称号。

西峡县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坚持中药材产业富民强县战略,巩固全国山茱萸生产优势核心区,培育出了以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仲景宛西制药)为代表的一批中药材初深加工龙头企业。依托仲景宛西制药,突出山茱萸基地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西峡县竭力打造好制药企业“第一车间”,建设了一批以山茱萸为代表的道地适生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发展山茱萸、连翘、鸡头黄精、黄姜、天麻、曲径石斛等30余万亩,繁育3个山茱萸优良品种在生产中推广。

目前,全县有初深加工企业5家,其中仲景宛西制药年加工转化山茱萸1000吨左右,约占西峡山茱萸年产量的30%。

春来黄金开满树,秋来红果坠枝头。如今,山茱萸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石界河镇围绕“一村一品”,依托山茱萸资源,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改培提升山茱萸经济林,9个行政村都建成了千亩以上山茱萸栽培基地,每亩为村民创造收入7000元左右。同时,该镇还优化营商环境,成功招引安徽亳州百味堂药业公司落户,成立了山茱萸发展合作社,为山茱萸种植、管护、收购、深加工、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10万元以上,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400余人就业,实现了村民安心致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镇村变美变绿、公司收益不断增多的“四赢”目标。

在米坪镇中药材市场,一街两行的中药材门市引人注目。该镇依托山茱萸产业,培育中药材购销队伍,打造成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年均交易山茱萸7000吨,占全国交易总量的70%,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山茱萸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在西峡县,像石界河、米坪这样的山茱萸特色乡镇还有很多,该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拓市场、建基地、搞培训,鼓励和引导群众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山茱萸种植,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打造仲景宛西制药的优质中药材基地,通过龙头带动、示范引导,扩大群众参与,不断提高西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科学化、集群化、规范化程度,一大批山区群众依靠种植山茱萸走上了致富路。

“品牌是质量、品牌是标准、品牌是效益。农产品要做强必须走品牌建设之路。我们将继续按照‘稳菌、固果、壮药’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扩规模,建管并重提品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促增收,持续推进‘菌果药’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夯实民富县强、幸福西峡底盘。”西峡县委书记马俊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西峡县委宣传部提供)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西峡香菇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西峡山茱萸

双龙镇百菌园刘禾摄

山茱萸花开金灿灿杨永青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