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滨区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发展养鸡全产业链 向着畜牧强区迈进巧打特色产业牌 谱写富农新篇章
第6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28期:第6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5

淇滨区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萌萌黄伟薄海红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当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在农村、农业上,会催生出怎样的新模式新业态?当“乡土特色”被数字化,又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深刻变化?

在鹤壁市淇滨区的农业大地上,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菜园、数字菌园、数字药园、数字牧场6类场景被打造数字化应用样板。

在钜桥镇岗坡村饮马泉薯业合作社大田基地建设了数字田园应用系统,在大河涧乡牛横岭村仙果源种植基地建设了数字果园应用系统,在鹤壁禾盛种植基地建设了数字菜园应用系统,在上峪乡桑园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了数字菌园应用系统,在钜桥镇三里屯村盛禾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了数字药园应用系统,在上峪乡鹿厂村淇水鹿苑建设了数字牧园应用系统,安装了红外高清摄像头、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雨量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风速风向传感器、光照辐射传感器等物联网采集设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智能装备“呵护”着淇滨区的乡土特产茁壮成长。

农业品牌建设是实现质量兴农和产业兴农的重要途径。今年,淇滨区农业农村局以数字化带动农业品牌发展,河南华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芦笋、水果番茄,鹤壁农佳高效生态园的缠丝鸭蛋,鹤壁淇水鹿苑工贸有限公司的丹参茶、鹿茸酒、鹿肉,河南省万祥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绿壳蛋正在积极申请“豫农优品”品牌,“一张网”“一个码”“一根线”,成为淇滨区加快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淇滨区钜桥镇数字乡村运营中心

“一张图”带来生产结构之变

从埋头种地到数字新基建,数据成为新农资,带动乡亲抱团发展。

智能温控、一键灌溉,湿度、虫害等数据实时掌控……新基建“一张图”上呈现着红薯苗每个阶段的生长情况。

“这就是工厂化育苗,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培育各类不同的红薯品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能精准控制快繁中心的通风、浇水、遮阳等系统,让每一株薯苗得到悉心照顾。”4月20日,位于钜桥镇岗坡村的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甘薯脱毒快繁中心内,合作社负责人蒋冬芹介绍,在数字农业引领下,饮马泉薯业合作社可年产脱毒种苗逾1亿株,先后培育出淀粉型、烧烤型、水果型等10多个品种的红薯。

作为高产作物,红薯的品质好不好、产量高不高,关键在薯苗。成立近17年的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目前已吸引329户村民加入,能有如此成绩,在蒋冬芹看来,要归功于数字技术的落地使用。

“作为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之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推动淇滨区的传统农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类似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的智慧农业园区,如今在我区已有6个。”蒋冬芹说,在科技的支撑下,“饮马泉红薯”品牌已经走出河南,卖向全国。

“一个码”带来生产方式之变

从靠人力到靠算力,二维码“摸清”农产品的“来龙去脉”。

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来龙去脉”有来自血脉里的追求,淇滨区立足现状,创新方式方法,用一个二维码把好农产品质量关,让人们体会从“舌尖”安全到“舌尖”幸福。

为推进农产品可溯化,淇滨区农业农村局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数字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上的广泛应用,全区设置仙果源、禾盛等17个追溯点基地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实时监管,实现生产全程监控、田间到餐桌的双向追溯。

目前,鹤壁市淇滨区龙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鹤壁市仟驰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2家农业企业已通过审核,纳入溯源企业,建立了羊肚菌、草莓等130个溯源产品,创建生产档案203个,生成溯源批次138批,打印溯源标签9080张。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并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

淇滨区作为鹤壁市主城区,“菜篮子”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为将质量从源头上把好关,保障淇滨区“菜篮子”供应,淇滨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全区设施蔬菜指导和统计工作,持续推进该区设施蔬菜“百人指导千人培训”工作,每月组织涉农乡镇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加相关培训1次;对全区设施蔬菜规模生产主体开展调查;指导乡镇(街道)做好蔬菜种植旬报、月报的填报工作和调查资料上报工作,做到应报尽报。做好全区经济作物推广工作。一季度共出动指导人员20人次,指导中药材、食用菌等种植主体8家(次)。积极申报2024年淇滨区中草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

“一根线”带来经营方式之变

从提篮叫卖到网销全国,直播成了新农活,农业产业接通数字供应链。

近年来,淇滨区培育本土企业,支持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发展,吸引70家小微企业入驻,形成了以农信通和新农邦公司为核心的数字乡村企业集群。结合省级数字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积极发挥玉米育种、红薯育苗等产业优势,打造了永优种业、饮马泉2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加快技术创新,依托华为新农邦数字乡村实验室,最大限度发挥华为的技术优势和新农邦的网络优势,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建成具有全球价值的现代农业生态大数据+鲲鹏云服务平台。

淇滨区还研究制定招商引资惠企政策,为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投资10亿元,通过引进京东、阿里、360、航天宏图等头部企业落户产业园,成功打造全市首个5G数字产业园。产业园具备最先进的通信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生态系统,为各类产业提供高速、安全、可靠的数字服务,助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淇滨区通过连续三年举办线上年货节,不仅有效地打通了农产品上行到城市、工业品下行到农村的渠道,积极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后一公里”,更加提升了本地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益农社平台及京东电商平台,线上累计销售特色农产品9000余万元,这一创新举措为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重构’了农业品牌建设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品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高级赛道’,积极探索农业品牌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对提升淇滨区农业产业竞争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淇滨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董长江表示。

(本报道图片由淇滨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