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品牌强农产业振兴
第1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28期:第1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5

洛阳品牌强农产业振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黄红立许金安张君

“品牌强农”是洛阳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

在洛阳,洛宁苹果、新安樱桃、汝阳花菇、孟津草莓、伊川小米、偃师银条、嵩县柴胡、栾川山茱萸、宜阳花椒等,都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土特产品。

4月14日,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公布,洛阳9种特产入选。至此,洛阳共有83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总数全省第一。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洛阳源耕、洛水山肴、栾川印象、中原药谷、孟津田园、偃之有礼、岭上西薯,以及新安的双红映新、宜阳的“双椒一药”、伊川的独步“硒”径等,都成了洛阳“品牌强农”战略中培育出来的区域性农业公用品牌。

防止返贫“一条底线”;“三清两建”、乡贤返乡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五个抓手”;强化党的领导“一项保障”在洛阳被归纳为洛阳“151”乡村振兴工作举措,洛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屋建瓴,成就了全域上善如水,使洛阳乡村振兴步履稳健。

产业兴则农村兴,品牌强则农业强。

洛阳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的做法是:培育“五大产业”、搭建“四级平台”、提供“四项保障”。

四月洛阳,牡丹花开,春潮涌动。

五大产业各领风骚

一方水土一方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洛阳山川丘陵交错,山地面积占比85%以上,地处中原粮仓,却非产粮大市。

洛阳,最大的底气就是五千年历史、十三朝古都与河洛文化底蕴。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发现五谷齐聚的地方,河洛文化中心、华夏农耕文明源头、“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重要发祥地与践行地……作为中国农业的灵魂和根脉,洛阳特色农业基础扎实。

人均耕地不足1亩,决定了洛阳农业产业的“多、小、散”,难以形成规模;利弊相连,辩证地看,丘陵山地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水资源丰富、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优势,这正是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产业的资源禀赋。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目前,洛阳基本构建了优质杂粮、食用菌、肉牛奶牛、林果、中药材等5条特色产业链全链条发展模式。

优质杂粮主要以红薯和谷子为主。

伊川因为有50万亩富硒地,红薯很值钱,最高价20元/斤;旱地春红薯提前到七月上市,恰好填补了这个阶段市场上找不到红薯的空白。

这“泼天富贵”让伊川重新定位农业,编制了“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本地四千年谷子种植历史和上百年甘薯种植传统,谋划构建“2+N”富硒产业体系。

目前,洛阳市优质杂粮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其中,谷子28.08万亩,占全省71.2%;红薯53.99万亩,占全省17.6%。

食用菌主要集中在汝阳、栾川和嵩县等生态良好的地区。

汝阳围绕“南菇菌、中薯烟、北种养”产业格局,努力打造伏牛山花菇核心产业区,种植香菇1.5亿袋,综合经济效益超47亿元。

嵩县连续5年出台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累计投入1.2亿元,把种植规模由2018年的0.4亿袋增加到2023年的1.59亿袋,综合效益40亿元。

栾川因地制宜,建起了合峪镇食用菌产业园和秋扒乡食用菌现代化食品产业园,一个是标准化生产园区、农文旅融合生态观光综合体;一个是科研和深加工中心。

目前,洛阳食用菌袋料生产量3亿棒。

洛宁的苹果、孟津的梨,偃师的葡萄甜如蜜;千年樱桃红、金珠沙梨脆,宜阳的蜜桃惹人醉。

洛阳特色林果,五彩斑斓,有色有味。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洛阳林地总面积达12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8%,林业生态成为洛阳最靓底色。

山林披绿,林下生金。绿水青山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洛阳经济林224.34万亩,形成洛宁苹果、偃师葡萄、孟津梨、新安樱桃、宜阳蜜桃、洛宁文玩核桃、偃师黄杨苗木、汝阳杜仲、嵩县皂角等品种多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林产业布局,催生了28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和森林康养基地,居河南省首位,林业总产值258亿元。

在洛阳豫西天然中药库里,有优质中药材60多种。天然的不说,单栽培面积就有105.6万亩。

山茱萸、连翘、皂角、丹参、柴胡、黄精,洛阳几乎就是展现在河洛大地上的《本草纲目》,洛阳丹参、嵩县皂角和银杏、汝阳甪里艾和杜仲、栾川山茱萸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就有6个。

嵩县还有全国最大的皂角集散地,年交易量占全国的75%。

牛羊养殖重点在“南部生态四县”和黄河边的孟津区。

洛阳相继出台《牛羊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关于大力支持牛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两牛”饲养量51.85万头,6县(区)跻身河南40个养牛大县行列。

汝阳县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伊利集团优然牧业;嵩县闫庄镇有豫西最大的中原黄牛交易市场,钊隆农牧公司和豫西脂尾羊原种保护场存栏量一度占全国总量的80%。孟津区现存栏奶牛2万余头,年产牛奶10万吨,年加工奶制品2.5万吨,奶业产值6.5亿元。

洛阳的特色农业产业是怎么确定的?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红艺说:顺应传统,因地制宜。

四级平台环环相扣

谁来催生产业,谁来壮大产业?洛阳的回答是:平台。

平台是产业生态圈的组织者,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洛阳牢固树立平台思维,着力在“一村一品”打造、产业强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上下功夫,由点及面,环环相扣,推动各类平台载体相互支撑、融合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栾川县白土镇马超营社区聚焦无核柿子产业,通过建基地上规模、树品牌提效益、育龙头延链条,发展无核柿子种植3000余亩,带动1600余人致富,实现产值1.2亿元。

作为一项产业,单单做醋还不够。

他们探索非遗“柿染”工艺,开发“好柿发生”“柿柿如意”系列文创产品20余款。

目前,洛阳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个、省级9个。

嵩县九皋镇是“中国皂角之乡”。2002年起步,如今皂角树种植超过5万亩。

在有了皂角林、皂角刺之后,当地顺势打造了皂角产业园、交易市场,形成了集“基地种植、科技研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购销贸易”于一体的实体产业链,年产值4.7亿元。2023年,九皋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目前,洛阳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有4个。

紧邻洛阳市区的孟津,定位为洛阳的田园。因为田园,自然津津有味。

普通的萝卜几毛钱一斤,但孟津区送庄镇梁凹村王硕峰种出的水果萝卜3元一斤,秘诀在于“绿色、有机”。

王硕峰2019年返乡创业,投资400万元建起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水果橄榄、火龙果萝卜、酸甜果等特色果蔬。在孟津,像这样的特色农业园区有55个,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农文旅品牌,一批草莓、西瓜、葡萄、莲藕、孟津梨等“万字号”农业项目开花结果。

目前,洛阳培育了23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涵盖了特色主导产业。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能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市场要素,打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洛阳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红薯、谷子、林果、中药材等基础好、成规模、潜力大的特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推动相关产业有机衔接、高效配套,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洛阳的目标是,到2025年创建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由小到大,形成了洛阳农业的品牌金字塔,夯实了洛阳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根基。

四项保障措施得力

品牌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让“土特产”卖全国、卖全球,洛阳围绕5条产业链持续开展“三品一标”认定、品牌创建、文化赋能、品牌营销等工作,助力“土特产”变现。

目前,洛阳“三品一标”农产品354个,其中绿色食品251个、名特优新产品83个、有机农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7个;134个农业品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

来自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球20%的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全球已经进入品牌经济时代。

品牌对于产品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洛阳在品牌培育上,形成了以汝阳红薯、伊川小米、宜阳杂粮为主的杂粮产业,汝阳香菇、嵩县夏菇、栾川高山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偃师葡萄、新安樱桃、上戈苹果、孟津贡梨为主的水果产业,洛阳丹参、嵩县皂角刺、栾川山茱萸、宜阳艾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等。

如今在洛阳,农业品牌举目可见:洛阳源耕、心安礼得、伊川小米、宜阳不一样、汝此幸福、洛水山肴、栾川印象、嵩上好礼、偃之有礼、孟津田园等都让人耳熟能详。

品牌之间的竞争,除了产品本身,就是文化竞争。

伊川县鸦岭镇“百岁寿星”有10多人,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常年食用富硒红薯。

这个常人眼中的故事,被伊川县转化成了文化资产,提炼出“岭上西薯富硒甜,很多人吃了100年”的传播口号,并通过岭上西薯的品牌灵魂--健康长寿薯,创作出红薯寿星的品牌图腾,巧妙将中国传统文化图腾转化为独有的品牌符号,为产品注入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为品牌找到了根与魂。

盘活传统文化,让品牌“破圈”。

在洛阳,闫庄大葱叫“行礼葱”,为武则天赐名;新安樱桃被武则天赞为“人间鲜花属牡丹,美味佳果堪樱桃”;柴胡叫“嵩胡”,因柴兄胡弟在嵩县发现而得名;偃师银条最初叫“尹条”,是宰相伊尹辅佐商汤时,发现并烹饪“根茎洁白,嚼之酥脆”的草茎植物而传开。

品牌营销,洛阳正在续写新传奇。

洛阳以“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出、卖上好价钱”为目标,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云发展”等品牌营销,助推农产品销售,让农业品牌活起来、亮起来、强起来。

“引进来”。借助每年牡丹花会举办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邀请农产品采购商参观考察、合作洽谈

“走出去”。组织参加西雅国际食品饮料展、“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等展会;以洛阳“汉服妆造”推动农业品牌打开市场;开设上海洛阳名优农产品精品馆和洛阳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

“云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品牌营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相关经营主体培育本土“网红”直行代言,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销售网络和覆盖面,推动农业品牌企业、特色农产品与“网红经济”深度融合。

“好资源”转化为“好产业”,“好产业”打造为“好品牌”。

绿染山川,春潮涌动,河洛大地繁花似锦,“品牌强农”已成为洛阳的一道亮丽风景。

洛阳,山川秀美,气象万千,物阜民丰,未来可期!

勠力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本报特约评论员王民选

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由科技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瞄准产业所需,特色农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牌建设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洛阳市的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谋在先,走在前,有成效。

培育品牌,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质杂粮、优质食用菌、道地中药材、优质林果……这些地理标志农产品都是洛阳“品牌强农”的重要突破口。依托这些品牌,提升品质,做好营销,让越来越多的地标农产品长成富民产业,基地化发展规模就会不断扩大、越来越强。

资源优势品牌,强化了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洛阳各地巧妙地将养生文化、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等要素植入“土特产”,把乡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把绿色品质和质量标准灌注于产业全链条,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坚定不移实施品牌战略,保障了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洛阳市把“千万工程”的推进策略运用到品牌创建中,使“土特产”品牌成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使农业新质生产力效应凸显,农业产业基地声名远播,农业高质量发展势能磅礴。

(本版图片由洛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洛阳洛河两岸

山水田园美如画

洛宁上戈苹果

孟津梨

小浪底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