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擦亮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第59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28期:第59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5

郑州擦亮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郑兴农文/图

近年来,郑州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省会区位、技术、物流、人才等优势,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政策引导,积极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拉长,通过塑造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步伐持续加快。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9亿元,同比增长1.5%,第一产业增加值172.2亿元,同比增长1%。

郑州市锚定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市的目标,强化科技、改革双轮驱动,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做大做优高效设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康养旅游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产出成果的生态化、有机化、功能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做好建设农业强省的标杆。

该市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理念,瞄准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79家,完成营业收入近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维持在3.5∶1左右;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3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3家,2023年完成营业收入458.4亿元,较上年增长9.3%。

育主体推动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郑州市通过项目建设、贷款贴息、金融扶持等方式助推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定期开展市级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工作,全力争创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力促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引导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担当链主的同时,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各经营主体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全链条式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0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54家、上市企业6家;累计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全市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687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4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33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910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33家、市级示范农场41家。

稳生产强化原料供给保障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郑州市出台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工作方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1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6.57万亩,完成120万亩粮食功能区划定。2023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46.31万亩,总产29.43亿斤;大豆种植面积8.99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1万亩。二是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2021年以来,郑州市新建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8300亩,蔬菜种植面积约80万亩,蔬菜产量稳定在200万吨左右。引进中原现代食品产业园项目,确定郑州市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4家。持续开展美丽牧场建设,全市省级美丽牧场达到18个。2023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0.7万吨、10.13万吨、8.5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92%、1.4%、6.85%。三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该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全面启动,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

重科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积极搭建农业科研平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一中心两基地”加快建设,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完成,获批农业农村部“育繁推一体化”认证种业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种业企业5家、农业农村部重点试验室2个,种子销售额占全省30%以上。全年遴选发布主导品种11个、农业主推技术31项。二是提高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水平。该市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建研发机构,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市龙头企业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CNAS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三全、思念均设立速冻食品行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好想你兴建的全智能化FD车间系国内最先进的冻干车间,公司被认定为“河南省智能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

促转型发展绿色食品业

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计划》《郑州市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坚持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大力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预制菜、数字赋能、品牌设计等升级行动,推动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

近年来,郑州市重点围绕小麦、玉米、水果、蔬菜、食用菌、生猪、禽类、渔业、奶业等细分领域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初步形成了创新链前瞻引领、产业链完整融合、供应链协同集聚的食品产业生态。三全、思念在全国速冻食品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60%,助力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研发基地和物流中心;“红枣第一股”好想你集团系国内最大的枣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博大挂面、白象方便面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作为后起之秀的千味央厨2021年在深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跻身国内预制菜行业的领军企业。郑州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跨越式转变。

创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

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该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乡设监管站、村设安全员、企业自检为基础”层层把关的检测监管网络,对全市规模化经营主体实现了农产品监管全覆盖。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二是积极创建公共区域品牌。郑州市以创建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载体,加快推进“老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向“新三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转变,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7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47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农产品企业品牌12个,农产品品牌39个。三是支持打造企业品牌。该市通过政策宣传、展销展示、专场推介等形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注重企业文化发展和形象设计,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全市龙头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个,河南省著名商标52个,多个企业品牌享誉全国。

抓市场促进商贸流通

郑州市充分发挥省会大物流、大区位优势,不断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现已成为辐射全国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农资集散中心和“买全国、卖全国”的重要平台。万邦物流城、信基调味品城、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陈寨花卉市场、万庄化肥市场交易量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同时,大力推进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密市、巩义市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新郑市、荥阳市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打造了“溱美新密”“豫你同荥”“轩辕故里”等县域公共品牌,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兴互联网销售方式方兴未艾,郑州农产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的路子进一步拓宽。

贾鲁河畔的城乡融合

郑州蜂产品在第二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上受青睐

特色种植富了群众

荥阳柿子

登封市君召乡香菇大棚项目

河阴石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