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段宝生通讯员张西恒张雯博
“在很多人眼里,电焊工不需要文化,也没多少技术含量,是个实实在在的苦力活儿。从事这个行业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哩!”4月28日傍晚,范县陈庄镇肖庄村在外务工人员肖善周下班后,兴奋地拨通了老父亲的电话。他跟随中原建工在广东省茂名市国家管网茂云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工作,底薪1.2万元。
半年前,肖善周还是个农忙种田、农闲打零工的普通青年。今年春节期间,在肖庄村“焊王”李现春临时搭建的特种电焊技能演示教学点,包括肖善周在内的十几名村里的青年小伙儿接受了电焊技术培训。现场,焊花四溅、火光闪耀。李现春一边为大家普及电焊知识,一边现场示范,大家伙儿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错过一个细节,现场讨论交流声此起彼伏。
正月初八之后,肖庄村的新老焊工陆续奔赴全国各地,几十名“老焊将”凭借精湛的特种焊接技术,在全国各大油建、管道安装工程一线的天然气长输管道、气站及化工厂挑起焊接大梁。据了解,该村近几年参加过中缅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新粤浙管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特种电焊工超过30人,其中10余人掌握近30种电焊技能,该村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电焊村”。
李现春原是中原油田一名电焊技术工人,2000年前后,他学习掌握了半自动下向焊技术。当时正是全国天然气、石油管道建设的加速期,半自动下向焊技术属于焊工市场的稀缺人才。李现春相继参加了西气东输工程等项目,学会了埋弧焊、电子束焊、管状焊丝电弧焊、钨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等几十种电焊技术。在获得可观的收入后,李现春带动村邻一个个加入了电焊行业。
“焊接就像在钢板上‘绣花’。钢铁与焊材碰撞,迸发出漂亮的火花,如绚丽的烟花般绽放。”李现春说,“从小部件、中组件到大组件,几千米的管道不能有毫米级瑕疵,全靠一根根焊条、一盘盘焊丝累积而来。”脱去作业服,李现春的手腕和脖子上露出了许多伤疤。“这些都是被电焊飞溅的火花烫伤的,最大的一块在脚面上,比一元的硬币还大。”他说,“好在电焊工的待遇还不错,尤其像我们这些熟练的特种焊工,每月工资至少1.5万元起步,高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两三万元,当然对技术的要求也更加精益求精。”
“匠心聚,百业兴。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人才,也需要大国工匠。一个个大国重器、一项项科技成就背后,都刻印着包括电焊工在内的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陈庄镇党委书记王海艇表示,在陈庄镇政府技能强村战略规划中,肖庄村村民李现春等人持续发挥以老带新“传帮带”作用,并辐射带动周边村高技术电焊队伍达7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