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豪杰
农业发展,科技先行。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粒优质种子,从实验室出发,到落地田间茁壮成长,既离不开先进农机具的配合,也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呵护。
牵住牛鼻子一粒种子促振兴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离不开种业这颗“芯片”。为农业强省建设不断注入“芯”动能,发力点在哪儿?
浚县丰盛种植合作社相关负责人柳存旺有话说:作为常年种植花生的大户,遇上频频发生的花生青枯病、白绢病,只能用药剂防治。
河南花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1/4以上,病害难题,并不是个例。
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背景下,仅靠药剂防治,治标不治本。
从品种入手,选育高产、高抗新品种,变“被动”防,为“主动”抗,正是花生育种专家团队努力攻关的方向之一。
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董文召研究员介绍说,通过对病害的研究,完善精准鉴定技术,从而筛选和创制种质,能够为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撑。
“需求就是方向,问题就是导向。”董文召说,通过建立更高效的优质抗病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一批更优质的花生新种质,促进优质高油、高油酸、高蛋白、高糖等专用品种选育,从而为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品种,促进花生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做强种业“芯片”,方能装满“粮袋子”,拎稳“油瓶子”。
社会化服务
巧解农机装备短板
5月6日,在提前做好小麦收获工作的同时,原阳县种植大户周腾也在考虑秋茬粮食种植,1200亩地准备全部种上大豆。“大豆播种有点难,得保证苗齐苗匀。”周腾的困惑在播种质量。
前茬小麦,田间秸秆多,这是河南夏播大豆播种难题所在,播种机械的选择尤为关键。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专家便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了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栽培技术及机械。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卢为国研究员介绍说,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和技术的研发,给包括河南在内的黄淮海大豆种植带来了不少好处。
有机械、有技术,短板是否补齐?卢为国说,相对而言,我省大豆面积远比不上玉米、花生,因而无论是生产机械的厂家,还是机械数量,都比较少,推广力度不够,难以满足需求,制约了新机具的应用。
“在现有条件下,一来,可以加大对先进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从而促进推广应用。二来,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进一步促进适用农机具的落地。”卢为国说。
“技术集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卢为国建议,播种质量是制约大豆生产的关键难题,但从整体来看,不仅需要解决机械短板,还需要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就需要农业农村部门、科研院所、种植大户、企业等共同发力。
推动技术落地农民从中受益
洛宁县河底镇景森农业公司的甘薯育苗大棚里,薯苗长势正好。
农谚说,有钱买种,没钱买苗。对于甘薯种植来说,健康薯苗是增产提质的关键所在。
如何培育一棚优质健康的种苗?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甘薯专家王自力在仔细查看大棚温度、湿度、苗情之后,针对性开出良方:应控制棚内温度在28℃~35℃,湿度80%左右,晴天中午及时通风降温,防止烧苗;苗高25厘米左右时,降低棚温至20℃,炼苗2~3天即可剪苗。
专家地头开课,农民田间学技,这让基地负责人郭永仓十分受用。他说,景森农业集甘薯育苗、种植,粉条、酸辣粉加工于一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谨慎对待,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既要考虑速度,还要兼顾效率。
“落地生根的农业技术才是好技术。”王自力说,以需求为导向,这是提高农技服务成效和质量的前提,农业技术的快速落地需要不断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面对从育种到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需求,如何精准发力?王自力说,省、市、县农技推广力量三级联动,构建纵向链,多学科融合,搭建横向链,要串起全产业链各个环节,链起种植户、企业等经营主体,精准施策。
王自力认为,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让技术真正落地,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方便用,从新型经营主体入手打造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涓涓细流润农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健全,正让农业大省河南昂首阔步,在农业强省新征程上不断塑造农业科技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