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焦莫寒实习生赵杰
2023年我省粮食产量达1324.9亿斤,连续七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全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85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6%,居全国第2位;生猪出栏6102.31万头,同比增长3.1%;牛出栏245.92万头,同比增长1.0%……这一个个具体的数字背后,凝聚的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勤劳和汗水,是河南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最好佐证。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此,记者采访了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琨。
当好责任人种好责任田
4.5万多个行政村,4304万乡村常住人口,县域面积占河南近九成。这些数字背后彰显着河南的特殊性:建设现代化河南,大头和重头在“三农”,潜力和空间也在“三农”。
记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要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大家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那么您是如何看待我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
张琨: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五级书记主体责任,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都应当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调查研究,把中央要求和群众关切密切结合起来,在破解关键问题上重点发力。
对于省级层面,在坚持扛牢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做好耕地和种子两篇文章的同时,还应在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此填平我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凹地;市级层面,应当在加大乡村生产结构调整、经营体系建设、乡镇空间布局和区域毗邻县乡之间的乡村道路水网等基础设施的贯通和完善上重点发力,以建促变、促治,并认真总结推广本地先进经验,示范带动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县级层面,要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的作用,团结带领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乡村调查,寻找问题症结,研究破题良策;乡、村层面,要重点在干部思想解放、经营人才培育、土地综合利用、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将上级的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规定与当地的基本实际结合起来。
整合好资源鼓足钱袋子
从穷山村,到40多部影视片在此取景的中华影视基地,村民们收入多元化,辉县市郭亮村的华丽转变,离不开能力过硬的村党支部。
记者:抓住影视剧取景拍摄的契机,郭亮村党支部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在您看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该如何让群众获得切实利益?
张琨:首先,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应当坚持在重大战略布局和重大改革举措上加强顶层设计和法规完善,像制定《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操作导则(试行)》和《河南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导则》一样,制定一系列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的方法性、规范性、纲领性、方向性的文件,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同时要充分领悟省委一号文件的精神,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充分整合县域乡村资源优势,系统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智慧农业发展、农村环境风貌提升、农副产品营销加工、社会化生产体系建设、土地经营方式变革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项目,拓展国家财政经费和社会资本进入的资源空间和政策空间,以空间换质量换效益。
培育新农人播撒“兴农梦”
记者:在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古朴的街道、创客工作室、创意民宿,掀起“乡村文艺风”。这一切,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返乡创业人才,更离不开当地干事创业的优渥土壤。您认为发展人才队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张琨:我认为,党政领导干部首先要引导和带领基层群众学习先进经验,打破自身禁锢,深化农村改革,以乡村运营的理念开展“千万工程”,在整治中发展,在发展中整治。
同时要积极主动对接社会优势资源,建设乡村运营利益共同体,精心谋划建设项目,乘机借力发展。要让更多的乡村靠产业留住优秀人才,靠人才带起更多优势产业,让广袤的农村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