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朱丝语
“文学不仅给了我精神力量,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们农民不仅能拿着锄头种地,也能拿起笔杆写出好作品。文学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希望能以一盏灯点燃万家灯火,一起照亮我们新时代新农民的文学梦……”5月9日,谈起从一名农民到一名作家的经历,王新华感慨万千地说。
王新华出生于淮滨县新里镇孙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他眼中,凝聚着丰收和希望的乡村沃野处处流淌着诗意。黄土不仅孕育出一株株籽粒饱满的麦子,春种秋收的美好循环也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20世纪80年代末,没考上大学的王新华始终没有放弃写作爱好。他深知,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真正的生活。他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农村集体之中,以农民独有的视角将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用一双刨黄土的手记录下来。他忙时种地、闲时写作,白天干活、晚上写作,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王新华的作品先后被《黄河文学》《天涯》《散文》《广东文艺》等省内外多家刊物刊登。
“我从事创作20多年了,作品内容主要取材于农村,反映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记录这片黄土地上一代代农民的韧劲和拼搏精神。我一直生活在农村,作为一个在黄土地上摸爬滚打的农民,农村题材是我写作的源泉,我有责任把中国的农村故事讲述好!”王新华说。王新华的作品始终透出一股乡愁味,在浓烈的泥土气息中散发着墨香。
“他是农民农村生活的‘局中人’,而非临时下来‘体验生活’的旁观者。拎起锄头是农民,拿起笔杆写文章,王新华既是‘农民的代言人’,思想又超越农民之上,他由农民问题出发,思考更大更根本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我们文学爱好者时常来这里和他交流一些关于文学的想法、观点及写作思路,让我们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启迪。”淮滨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帮立说。
文学给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作家一份生活的希冀和力量。拿起农具,他们播撒春天的种子;敲击键盘,他们恣意书写田间的诗意。作为一名农民作家,王新华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刻画在作品里,他是土地上的耕耘者,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王新华用笔“耕耘”,用30余万字记录了对黄土地的眷恋。他是农村故事的讲述者,是农村建设的记录者,他用白描式的语言、最朴素的“村话”,温言细语地谱出了一首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