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技术进步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显著
在今年我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现场,10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新野县新甸铺镇陈家村的大田里摆起了“擂台”。
“减损就是增产。”首次参赛就夺得一等奖的25岁选手刘迪说,“一定要调整机器割茬的高度、车速以及滚筒的转速,只有调整到合适的喂入量才能减少损失”
目前,我省小麦机收率达99%以上,机械化不仅让农民告别了劳累的挥镰收割,更因为机收减损技术的推广,成了粮食增产的“无形帮手”。
“通过大比武活动,机收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这几年,南阳市小麦整体收割作业损失率都控制在1%以内。”南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农机推广科科长张谦说。
此外,农业机械的应用还能有效避免粮食在收获过程中的污染,确保粮食的清洁度和品质。
在民权县同升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的一部分土地上,一棵棵春玉米已经发芽,长出一片绿意,行与行之间的间距规整清晰。“播种机等农业机具的使用,保证了种子的播种深度和间距的一致性,为作物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合作社负责人刘振军说。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机装备企业200余家,产业规模接近60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大中拖拉机和收获机械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三位。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居全国第二。
“农业机械显著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保障了作物的收获质量;这些机械都为‘三夏’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提供了科技保障,增加了丰收底气。”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农机装备处一级科员赵华威说。
科技加持
装备升级换代装上“智慧大脑”
自动驾驶联合收割机、无人插秧机、免耕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近年来,智能农机不断从田间试验步入夏收夏种一线,开启了“三夏”无人作业新模式。
今年“三夏”期间,为了给农机调度绘就最佳线路图,不少农机装上了北斗智能监测终端这个“智慧大脑”。
依托“河南农机云平台”,不仅可以实时监测到农机的作业质量、作业图像,还可以看到农机的行驶轨迹,给实现农机共享共用、合理调度提供了方便。
在潢川县魏岗镇余店村,潢川县农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5000多亩小麦也用上了“滴滴打车”。
“集中收割小麦容易着急,今年我们县上线了‘滴滴打农机’农机调度平台,可以像打车一样及时叫到收割机。”合作社理事长汤新红高兴地说。
在手机上通过App预约好时间地点,到收麦时,10多台联合收割机就早早等在了麦田边上。在魏岗镇,与汤新红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数十位种粮大户。
在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里,通过大屏幕,遥感卫星和机械设备结合,可以实时监测当地麦田的病虫害信息,给科学分析研判病虫害提供了便利。
通过运用田间安装的土壤墒情仪,自动监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在线实时查看不同地块同一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墒情情况。
“平台上可以查看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还可通过预警设置,使系统针对异常信息进行提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土壤情况进行调整,告别了人力凭经验判断的历史。”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负责人李占说。
各地多款智能农业设备和系统在今年“三夏”生产中的应用,只是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机械赋能田野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画面正渐渐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