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华通讯员刘天鹏
6月1日,早上5时33分,西平县人和乡种粮大户丁军华洗漱完毕,打出当天第一个电话:“二宝,抓紧时间起床洗漱,去街上给咱的农机手买点吃的,多买点,我先去地里看看。”
跨上电动自行车,丁军华朝着准备收割的麦田驶去。微风拂过脸颊,让人顿觉清醒。“粮不归仓,睡觉不香。”话音未落,丁军华朝麦田深处走去。
取样、揉捻、轻吹……每一个步骤他都格外细致。7时10分,带着2斤麦种样品,丁军华走出麦田,取出仪器开始测算水分。“12.7%,这会儿还有点潮气,等到10点都管收割了。”
开镰--
10时03分,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传至耳畔,站在机耕路上眺望,6台大型收割机拖着9.6米的割台乘着热浪缓缓移动。“激动、兴奋,还有些紧张,今年是种粮的第19个年头,前期测产预计平均亩产在1400斤左右,现在就盼着颗粒归仓。”丁军华说。
收割机在麦浪里驰骋,一穗穗小麦被割台大口“吞下”,变成麦粒装进“肚子”。麦壳飞扬,粉碎的秸秆均匀地铺撒在田间,不到两分钟,一亩小麦便已收割完毕。
“割台从3米到现在的9.6米,越来越先进,作业效率一直在提高,现在像这样的收割机每天能作业850亩,以前收完6000多亩小麦最起码得一个星期,如今两天就‘麦罢’了。”趁着卸粮的间隙,记者跟随丁军华攀上了距离地面4米多的驾驶室,“里边大大小小的屏幕,能实时显示各种参数,而且自带的粮仓达到了1.6万升,130秒就能卸粮完毕。”
“现代化的农机装备是我们夏粮抢收的底气,目前,新技术、新装备已经贯穿耕种管收每个环节,为‘三夏’生产注入了新动能。”丁军华高兴地说。
打捆--
怎样让秸秆离田,破解“丰收的烦恼”?
丁军华有清晰的思路,“我们与嫘祖镇一家大型牧场进行对接,他们愿意以每亩20元的价格收购秸秆,打捆机也是牧场帮忙协调的,因为我们选择的小麦品种好,麦秆干净,没有病虫害,适合作为饲料。”
说话间,一辆中型拖拉机拖拽着搂草机,开始在田间快速移动,圆形的搂草耙将秸秆收拢,大型打捆机紧随其后,将聚拢的秸秆清理拾捡起来,收入机舱内进行压缩捆扎。30分钟后,松散的秸秆变成一个个方块整齐有序地分布于田间。
“一个方块将近800斤呢,像刚才的搂草机平均每天作业能达到2000亩,打捆机能作业1200多亩。”谈及相关装备,丁军华如数家珍。
播种--
“收完就得种上,明天等精密播种机过来,咱就开始播种,现在土壤墒情不太好,有些旱,种上就得浇水,还要弄过来25台卷盘式喷灌机才行。”丁军华说。
6月2日,天气凉爽。早上6时41分,赶到昨天的地块,只见4台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精密播种机稳稳地停在地头,丁军华按照自己的“配方”往机器中加注玉米种、化肥。
“这一套机器集成了北斗导航、雷达测距、电控智能播种施肥等多项先进技术,能够进行精密排种、开沟、施肥,可以达到省种增产的效果。”丁军华说,“今天打算连夜干,晚上播种还凉快哩。”
随着播种机启动,开沟器开始竭力运转,一粒粒种子掺杂着化肥“淌入”脚下的黑褐色土壤中,静待生根发芽。丁军华看着眼前广袤的土地,感慨地说:“丰收的田野正在孕育新希望,好政策、新科技让俺们种粮的底气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