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进小革新发挥大作用图片新闻念好“三本经”当体面烟农下好“三步棋”靠种烟致富平顶山市烟草公司获两项省科学技术奖“两黑病”表现有区别防治各不同检教同行共护成长“检”守国家安全 共筑坚实防线召开知识产权大保护座谈会“以案促改”加强警示教育“检察蓝”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学习“走出去”经验“引进来”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1

崔保锋

念好“三本经”当体面烟农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小锋

孟夏五月,农事正忙。连日来,灵宝市五亩乡东庙村烟农崔保锋都奋战在百亩烟叶示范田里,带领工人中耕除草。

2012年,24岁的崔保锋结束5年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在村干部的鼓励帮助下,流转了50亩土地开始种植烟叶。10多年来,他坚持把种烟当事业,精耕细作,烟叶收益一年比一年好。

探讨致富秘诀,崔保锋总结,自己主要是念好了“三本经”。

念好“管理经”稳产保丰收

“烟田管理必须用心、必须精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一年的收成就毁了。”崔保锋说,种烟就像养孩子,管理好才会“有出息”。

土壤保育方面,他通过大麦掩青、钩机深翻、冬耕起垄来涵养烟田环境;肥料施用方面,他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减氮提钾相结合,以充分发挥肥效,满足烟叶不同时期对养分的需要,提升烟叶品质。

崔保锋虽然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做起事来心细如发。“烟苗下地前要逐棵检查根系,病苗弱苗一律不下地;三遍中耕要及时,不能让杂草和烟叶争养分;初花打顶抹杈最合适,早了容易长成伞形烟,中部烟叶不成熟,晚了养分消耗多,上部烟叶不能充分开片儿……”对于精细田管,崔保锋有着一套自己的“管理经”。

崔保锋还抓住政策机遇,购买了起垄机、旋耕机、造穴机、培土机等烟用机械,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减工降本增效。

念好“技术经”提质增效益

“烟叶效益好,技术是个宝。”在崔保锋看来,种好烟叶是门技术活,只有技术落实到位,烟叶才有好质量、才有好效益。

刚开始种烟时,崔保锋也是个“技术小白”,但他勤学好问爱钻研,烟站举办的每一场技术培训他都不落下,只要是和烟叶生产有关的技术讲座,几乎都能看到他和专家现场互动的身影。正是凭着这份刻苦用心,他很快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田秀才”。

敢于尝试新技术,也是崔保锋这位新农人的一个特质。

2019年,当地烟区全面推广“一优两转”技术,大部分烟农都不敢尝试,而崔保锋第一个行动起来。烟叶即将成熟时,他组织工人全部按照技术标准对烟株进行优化。当年,虽然他交售的烟叶总量减少了,但上等烟比例高达84%,总收益反而增加了近2万元。

每到烟叶烘烤季,崔保锋就蹲在烤房前,仔细观察不同部位、不同含水量烟叶在烘烤时的差异,认真研究分析烘烤工艺和温湿度变化等关键技术要领。正是有了这股“牛劲儿”,2015年他被选聘为烘烤师,2022年又被聘为网格技术员,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技术领路人。

念好“共富经”走实振兴路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崔保锋说,作为一名新农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应发挥好“领跑”作用,与村民们同心共走致富路。

村民崔喜照妻子去世后,儿子患上了精神疾病,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崔保锋主动找到他,请他到自家烟田干长期工。

“我的心愿了了,生活越来越好。”崔喜照说,他一直有个盖新房的念想,但前几年由于经济困难,这个念想只能埋在心底,一直无法实现,跟着崔保锋干了几年后,他和儿子如愿住上了新房。

2020年,崔保锋承包了4个烟叶育苗大棚,他把村里的6名闲散劳动力招来当管理人员,按天支付他们工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烟叶生产环节,他为村民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年支付劳动报酬近20万元。

凭借“三本经”,崔保锋这个新农人植根田野,为村里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兴农人”。他说:“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地,烟农这份体面的职业让我越来越喜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