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护航种粮不慌中原农险急购500万元 物资服务抗旱保秋重塑广阔渠滋润万亩田图片新闻“人工”“天公”合力降喜雨新乡秸秆的“七十二变”全省夏播超九成河南农大乡村治理专业今年首招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想当警察的考生看过来农谷咋抗旱?数据保精准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61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7

农谷咋抗旱?数据保精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通讯员余晓建

“浇水前土壤湿度不足30%,现在是54%,适宜玉米生长的湿度在55%左右,目前墒情合适。”6月14日下午,新乡县高标准农田数智中心内,负责人吴中文盯着电脑屏报出一组数据。

持续高温、干旱少雨的天气,让土壤失墒加快,6月12日,新乡市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组织各地抓好抗旱抢种保苗。除了动态掌握播种进度,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沟通,身处中原农谷西区的新乡县,还用起数智中心这个“智慧大脑”,数据赋能让抗旱保秋更精准。

吴中文报的土壤墒情,是七里营镇中曹村一片玉米地里的,数据显示墒情适宜时,种粮大户李兴涌正在地头,田间的自动伸缩式喷灌设备旋转不停。

用脚踩一踩,很松软,再弯腰向下挖“四指宽”的深度抓出一把土,握紧成团了,李兴涌兴奋地喊:“浇透啦!”种地“老把式”的他习惯这样判断土壤墒情。

“俺这是‘土办法’,机器更准确!”起身关掉浇灌设备,打开手机,李兴涌展示一款名为“AI农”的软件,不久前推送的土壤干旱预警暂时解除,他还能随时通过手机关注着土壤墒情。

软件连接的正是吴中文所在的高标准农田数智中心,这一“智慧大脑”整合了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站的数据,墒情、虫情、苗情、灾害预警等一目了然。

监测站内,集中了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土壤墒情监测设备以及气象设备,时刻向数智中心传递数据。

经过大数据分析和专家研判后,各种信息和预警会传到“AI农”软件中,同时传给各村庄,没有或不会使用“AI农”软件的农民可以在村里的微信群里获取信息。

“如果这几天再有干旱预警,打开地头的喷灌设备就行了!”李兴涌说,自打承包的200多亩地“升级”为高标准农田,先进的灌溉设备不仅省劲,浇完一遍水的时长从10天缩短到了5天,并且比大水漫灌能节水50%以上。

目前,新乡县已播种秋作物26.76万亩,占秋作物总面积29.56万亩的90.5%。其中玉米23.76万亩,已基本播种完毕;花生3万亩,已全部播种完毕。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