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仵树大通讯员闫童伟李蕾
6月17日,记者从漯河市郾城区获悉,前期经过农技专家到田间蹲点调研,与当地“土专家”深入交流,最终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水资源等特点,总结经验,反复论证,该区决定在全区试点推广“4垄麦3垄烟”的烟麦套种作业方式,致力实现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和粮烟产量、农民收入双增长。
统计显示,2023年,郾城区烟叶种植面积达7200亩,较2021年年末增加1450亩,且粮食总产稳定在7亿斤以上,其中,麦烟条带间作6300多亩。在新的烟麦套种作业方式推动下,全区粮食和烤烟产量均增加三成以上,农户套种亩均收益近2000元,春烟亩均收益近4000元,净增收1300万元。
深入田间调研合理规划套种
作为中原腹地的烟叶种植区域,多年来,郾城区常用的麦烟轮作模式是传统的“2垄小麦1垄烟”或“3垄小麦2垄烟”,经过多年固态轮作,地力下降明显,小麦和烤烟产量增长进入瓶颈。同时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群众增收步伐放缓,烟叶种植积极性明显下降。
基于此,郾城区在充分考虑种植风险的基础上,确立了“政府引导,试点先行,大户主体,科技赋能,全程保障”的推进思路,在全区试点推广“4垄麦3垄烟”的烟麦套种作业方式。
为了将新的作业方式推广开来,郾城区多次组织召开烟叶生产形势分析会,建立了区、镇两级组织体系,分解烟叶种植目标到镇,全面实行县级专家领导包镇、镇干部包村的工作机制,紧抓秋收秋种、春节返乡等时节,组织烟叶生产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各镇村高频次进行走访座谈,广泛开展政策解释、技术推广、补贴指导等工作,宣传好种植收益、技术保障、物资供给等内容,打消烟农后顾之忧、提振种植信心,原有的烟叶种植户积极响应,一批种粮大户纷纷尝试麦烟套种。
与此同时,郾城区将规范化作业贯穿于麦烟套种始终,落实土地流转及烟农培育目标,逐块丈量,详细摸清种植规模,充分掌握风险面积、等级结构等,精细化分配种植计划,制定育苗计划,与烟叶育苗业主、烟叶种植业主签订协议,严格对合同签订、套餐收取、物资供应等事项进行规范,督促烟农冬翻烟地,确保满足烟叶生产规模需求、质量要求。
不仅如此,郾城区还严格规范落实烟叶种植各类生产专用物资和专业化服务补贴,引导烟农全面更换苗盘,配置育苗温湿度远程监控设备,购置播种机、灭茬中耕培土机,开展烤烟房升级改造等,积极推广麦烟条带间作、水肥一体化、采烤一体化、绿色防控、无人机飞防、土壤保育等科学种植管理技术,重点推进挖大穴、施窝肥、先铺管、滴足水、深栽烟、盖地膜等适用技术措施,提高烟叶种植专业化、科技化、规范化生产水平。
在烟叶采烤收购上,郾城区扎实做好烟叶采收和烘烤技术指导,走好从种到管、从收到烤的“最后一公里”,安排专人专班,按照不熟不摘、不熟不烤的原则,全面抓实生产、烘烤、分级、保管和收购各个环节,不浪费一片烟叶。
全面服务支持倡树“三个典型”
记者了解到,郾城区在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烟叶采烤、收购管理等方面,实施全过程跟踪服务。
在技术方面,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对烟叶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烟农进行系统培训,并在育苗管理、烟苗移栽、烟叶烘烤等关键作业环节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教学,按照技术要求统一资源、统一时间、统一开展环节作业,做到全过程指导、全流程把控。
在政策方面,2023年,兑现全专业化服务补贴近200万元,烟用物资补贴约180万元,“煤改电”烤烟房升级改造259座,采购烟用机械及调制专用设备30台套。
在服务方面,按照时令,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烟农在头一年的10月上旬开展烟地整理,次年的3月上旬施肥起垄、4月中下旬烟苗移栽、10月前结束采收。
在全程跟踪服务过程中,郾城区总结出了规模、方法、质量方面的三个典型做法。
规模典型。针对区域分散、布局不集中、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有差距等问题,郾城区在烟叶种植规划中全力引导资源有效集中到生态最适宜、工业最需要的区域,培养核心村、重点村、专业社、专业户,通过土地整理、技术指导、基础设施提升等,建成2000多亩的规模种植连片大方,在农田水利、育苗选种、土壤改良及保育、病虫治理等方面投入300多万元进行统建统育、统防统治。
方法典型。探索的“4垄麦3垄烟”的作业方式既扩大了烟叶种植空间,保证烟叶质量,又提高了麦田通风、采光边行优势,保障粮食产量。2023年的试验田已实现小麦亩均产量900~1000斤,亩均种植烟叶约1000株,达到粮食收益与耕地租金基本持平,烟叶收益增收增富的“麦保底、烟收益”目的。
质量典型。郾城区积极争取上级烟基工程、土壤改良、烤房建设等方面资金支持,全面实施高标准农田烟田项目,并聚焦漯河烟叶浓香特质,与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成高标准浓香型烟叶示范田4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