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独特优势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畲乡景宁发展新篇章偃师群“星”闪耀劲争辉 116名乡村“头雁”集体“充电”河南优质农产品打通特通渠道创“星”路上“星”力量图片新闻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69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27

偃师群“星”闪耀劲争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鹿峰村党建引领下建设的乡村文旅运营综合体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绿松石龙沉睡几千年后,伴随着“五谷齐聚”的植物刻符,在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呈现,熠熠生辉。

气势恢宏的博物馆周边,白墙黛瓦的村舍,最热闹的地方是每个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乡里中心,鲜红的党旗飘扬在邙岭之阳、嵩山之阴的夏都大地上,在夏日的阳光里格外醒目。

偃师,这个历史上曾数个朝代在此建都、县域经济连续多年在河南数一数二的辉煌之地,如今,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如何探索发展城区乡村振兴之路,推动城乡融合,“融”入洛阳中心城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当下,偃师区委全面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大力实施“头雁领航”计划,通过党建引领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实践,从支部到党员,转观念、提能力、转作风,战旗猎猎,重塑辉煌。

□本报记者黄红立文/图

一村一业彰显特色魅力

举目南眺,是巍峨、苍茫的嵩山,背后则是历史上广为人知的风水宝地邙山,偃师区首阳山街道鹿峰村70岁的村民王崇有每天早上散步时,都禁不住要南眺北望。

“俺村原来叫郭坟,这村名有来历,不中听;前些年从山沟里集体搬出来后,改名鹿峰,这名字有来头,也有诗意!”6月22日,王崇有说。

11个村民组510户搬离后,留下了300多处老宅、90多孔窑洞和15处地坑院。

这些貌似废弃的老宅院等,在鹿峰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利眼中,是不可多得的“乡愁记忆资源”、是鹿峰村振兴的现成“福利”。

“村民在新宅安家后,老宅收归集体,我们引入运营商,利用国家投入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盘活老村资源,打造出了一个集康养、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文旅运营综合体,达到了村民和集体双增收的目的。”

现在的鹿峰村,乡村旅游是最大的产业,住有一宅一景的民宿,吃有跑山鸡,运动有步道和篮球场,看有牡丹花、油菜花,采摘有四季瓜果,购有鹿峰小米、鹿峰红薯,昔日“人见人嫌”变成了今天的“人见人羡”。

老宅改造投入大,鹿峰有办法。

“一个大学的设计学院来村里研学,我们跟带队领导商量,让他们选一处老宅进行改造,连设计带施工,这不就变成了大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作品了嘛!”赵福利说,没想到这事还真弄成了,等于村里不投入,改造了一处老宅子。

王崇有时不时会到他的老宅去看看,遇上游客,他就满心欢喜地介绍说:“这是我家的老宅,我就出生在这里!”

商城街道杏园社区在横穿偃师城区的陇海铁路北侧,当地人称之为“道北”。

靠着陇海铁路原有一溜600米长的65间商业用房,原来因为难于管理,环境脏、乱、差,交通拥堵严重。

商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国干说:“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达成共识,社区统一承租,然后比照火车头的模样打造,只出租给服务社区居民的商户,成了一条特色突出的个性化商业街。”

杏园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委员黄金虎给出了经济数据:商业街成为一景后,租赁价格有所上涨,每年能给集体增加收入近10万元。

翟镇镇甄庄村最大的特点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说众多。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汉代的皇家窑场及其管理机构--甄官窑、甄官井、甄官署以及洛神与曹植的传说故事。

现在,甄庄村最有名的是农民画。

甄庄村通过支部引领、乡贤助力、名人指点、群众参与,成立书画社,组建研学基地,对外承接墙绘业务,用艺术点亮乡村,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农闲时,有150多位本村及周边村村民在这里挥毫泼墨,村内墙体上胖娃娃憨态可掬、向日葵栩栩如生,电线杆上依次画着从立春到大寒的二十四节气农民画。

党建引领,成就了甄庄村的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也成就了翟镇针织、制鞋,缑氏葡萄,大口蔬菜,府店中药材,邙岭黄杨等130多个特色产业。

一村一田释放改革活力

偃师的经济历史上曾经独占鳌头。乡村创造、乡村创新一直是主旋律。

顾县镇李湾村党支部是偃师区第一个“五星”党支部,“一村一田”就是这个村的“发明创造”。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支部过硬是“五星”党支部的标准,李湾村党支部书记段现伟说:“‘一村一田’事实上是‘支部过硬’的产物。”

李湾村周围的企业比较多,只要愿意干,就近务工不是问题;李湾村有3600口人2600亩耕地,人均七分,如果家家户户都种地,耽误打工挣钱不说,置办农机具、晒粮、处理秸秆等,都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很难保证“生态宜居”和“文明幸福”。

“我们广泛征求了120名党员和群众的意见,除了4户村民抵触外,890户都同意实行‘一村一田’。”段现伟说,第二年,看到“一村一田”不吃亏,这4户村民也放弃了自耕自种。

李湾的做法是:集体土地性质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国家发放的种粮补贴归农户,流转土地者必须按照国家政策种粮,“一村一田”的年收益则按照全村人口均分。

段现伟补充说:“农户人口的变化五年更新一次,和村‘两委’任期同步。”

结果是:村民安心打工挣钱,庭院不再乱七八糟,村容当然美观亮丽,村民意见少了、村风正了,村集体盘活资源,近年村集体的年收入都超过120万元。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偃师的第一个“五星”党支部,当然非李湾莫属!

和李湾村比,大口镇引礼寨村是个小村,全村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不足1000口人,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强说,村里引进企业后,劳动力明显短缺,他们已经推进了“一村一田”,效果很好。

翟镇镇宁北村党支部书记陈宇飞,33岁,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这个村有2251人耕地1081亩,人均耕地不到半亩。

怎么发展?

除了完成“一村一田”改造外,全村107名党员中35岁以下的25名党员是陈宇飞的“左膀右臂”:“说年轻人不会种地不对,只是方式不同于传统。”

宁北村依托临近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区位优势,建成了宁北村农耕文化产业园,创立了“耕耘宁北”五谷品牌,粮食生产、粮食烘干、粮食仓储,一直到把粮食商品化、产品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85万元。

偃师13个镇(街道)242个村(社区),村情不同,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户无闲人、地无闲土”,“一村一田”是符合现实、向阳而生的乡村振兴偃师方案。

数据显示,2023年偃师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5%。

一村一雁凝聚治理合力

基层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党的领导、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

头雁领飞,乡村振兴才能展翅翱翔。偃师党建的创新经验是“四个一批”头雁引领乡村振兴计划。

通过“选用一批、培养一批、调整一批、下派一批”,从68名报名人员中公开选用15名村党支部书记,选派10名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对年龄超过60岁或不胜任、不称职的,一村一策制订调整方案。目前已累计调整、撤换村党组织书记25名。

引礼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强是“培养一批”的典型。

李志强曾在塔沟武校任职,在当地小有名气。

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不仅领办了制香产业的科技公司,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村子还创新探索了“一格七户”网格化管理乡村治理模式:全村243户划分为32个网格,每7户选出1名户代表当网格员,指定1名党员就近入格、联户,形成了完备、高效的村级治理体系。

与众不同的是,引礼寨村7户一网格的建立,不论宗族、不说亲朋,支部从村头第一户开始,一道街排到7户就是一格,不能嫌贫爱富、不许挑挑拣拣。

李志强说,这个做法是党员、支部讨论通过定下来的,原来邻里不睦的户被硬生生捏到一起,必须在一个格里搅稀稠、共事,时间一长,仇消了、怨散了,和谐了、和美了。

偃师区委组织部有关同志分析说,原来建立网格,大多是同宗或者关系好的户自愿结合形成,而引礼寨村看似不民主的做法,反而是消弭乡村农户历史矛盾、分歧的一条捷径。

引礼寨村有60名党员,民选的32名网格员中有4名党员,党支部又给这32个网格绑定了32名党员,全村以“礼”定规,有章可循;以理服人,强村富民,2023年,引礼寨村党支部成功挂上了“五星”党支部的牌子。

高龙镇谢村是个软弱涣散村,全村43名党员居然选不出一个支部书记。

“今年2月,我们根据区委组织部头雁引领乡村振兴计划,把36岁的镇干部王阳明派到谢村任村党支部书记,王阳明以身作则,修桥补路、种树绿化,完成污水管网改造5.5公里,村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建设家乡的信心。”高龙镇党委副书记李庆林说。

祖籍谢村的谢太洲老先生常年生活在广州,了解到村里的变化后,临终前把60多万元积蓄全部捐给了家乡。

大口镇山张村54岁的张小朝原来是个建筑老板,回村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才知道比当小老板难多了。

“怎样建强支部?怎么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积极性?怎样发展产业?怎么吸引乡贤回归?一箩筐一箩筐的难题都摆在面前!”张小朝说。

山张村的3700亩耕地,能浇上水的不足十分之一,但1.7万亩林地是财富,8个自然村的传统民居也是财富,旅游景点牛心山能带来人流,嵩山、梯田、油菜花都是写生的最好选择,山张老街也能让人流连忘返。

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度假示范区是村党支部定下来的发展思路。

说干就干,引进“云上文旅”乡建公司,整体设计策划运营村子乡村旅游。

坚持就地取材,采用老建筑材料、传统老工艺等技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如今,山张村有了休闲游园、乡村驿站、沿河步道、文创集市、农产品展销中心、家风家训馆、老家茶馆、农家餐馆、乡村图书馆、文化讲习所、大戏台。

有卖点、有乡愁,山张村已经成为偃师南部山水游、田园综合体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累计到访游客7万余人次,拉动乡村旅游消费220余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300余人就近创业或务工,村级集体增收8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偃师“四个一批”头雁引领乡村振兴计划,走得稳、走得实。

偃师区委组织部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信息收录了致富带头人、外出创业乡贤、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优秀退役军人355名,并选配了导师。目前,20余名人才到镇(街道)部门站所挂职锻炼。

看偃师,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正满腔热情,集聚势能,抓发展、谋发展、促振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

高屋建瓴,偃师区委更有实招。

为全面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办好为民实事,偃师区委创新开展住在农家、学在农家、情在农家“三在农家”活动。

“全区处级干部、乡镇党委书记、涉农委局主要负责人,每月26日前必须进村一次,与村民同吃同住,了解村情民意。”偃师区委书记彭仁来说,“三在农家”活动开展以来,共收集意见建议130多条,协助解决群众问题46个。回访率达100%,群众好评度高达90%以上。

“党最坚实的力量支撑来自基层,基层党建就是要坚持服务群众,凝聚民心。”彭仁来说,2023年,偃师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0元,领跑全市!全区55%以上行政村(社区)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45%以上行政村(社区)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150个以上行政村(社区)实现分红。

“七一”前夕,行走在偃师乡间,万物蓄势生长,处处充满惊喜,记者看到的是党的建设全面覆盖、党群阵地集约高效、党建引领成果丰硕,党建强,人心聚,乡村兴。

偃师实践证明:实现乡村振兴,抓好党建是根本。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