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降水增多,多地旱情有望缓解注意防范农田渍涝害“支部联支部”联出信阳产业繁花智寻泡桐生产最优解创新救助机制 优化救助模式以乡村为媒 以游玩为介游殷墟 看甲骨 研文字惠及18万农户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72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02

智寻泡桐生产最优解

访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范国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田明通讯员邓振营周红飞

兰考人常说:“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

1963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焦裕禄亲手种下泡桐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风雨岁月洗礼,昔日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远近闻名。泡桐家族的命运,有许多故事可讲。

61年后,有一位科学家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泡桐树。算算时间,范国强至今已经跟泡桐打了30多年的交道了。

6月24日传来喜讯: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速生抗病泡桐良种选育及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是继2010年和2015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后,范国强教授团队第三次获此殊荣。

心怀泡桐情再攀新高峰

从事科研争分夺秒。6月24日,范国强领奖后就立刻赶回郑州,次日一早,又“泡”进了实验室。

6月26日,记者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的创新大厦见到了我国著名林业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范国强教授。最近,范国强的科研团队正搬“新家”,范国强一如既往地搬进小房间当办公室,大的房间则精打细算每平方米,安置他的“宝贝”科研设备。

在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范国强的工作室只有六七平方米,用了多年的木制书桌、书柜,各类文献、书籍以及发表和出版的论文专著,以及快要磨破皮的黑色沙发把房间塞得满满当当。

说起泡桐,范国强有着说不完的话。“泡桐是北方主要的造林树和行道树,河南是我国种植泡桐最多的省份之一。泡桐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它是优良的家具用材,也是不可或缺的弦乐器用材,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但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却有一种特别麻烦的常见病--丛枝病。这种病会引起幼树死亡、大树生长缓慢,被称为‘泡桐的癌症’。”范国强表示,在自然情况下的泡桐,是二倍体品种,存在自然接干率低和抗逆性弱等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出材率低”“易发病”,严重阻碍着泡桐树大面积种植推广。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范国强和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终从分子水平入手,并取得了突破,创建了一整套泡桐丛枝病防治技术体系。之后,他并没有止步,培育出了特性优良的泡桐新品种,还创建了一套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将泡桐的生长周期从10多年缩短到如今7~8年,这项成果在世界上都跑出了“加速度”。

泡桐基因数量成倍增加后,就产生了很多新特性。首先是速生性显著增强,三年生的泡桐胸径由以往的七八厘米,增至现在的12厘米左右;其次是木材密度大增,制作古筝等乐器音效更出色;再次是提升了泡桐板材的白度,直接省掉出口板材的一道脱色工序,既节约成本又环保;最后在泡桐的分枝期实现了自然接干,可有效减少板材上的结节,显著提升木材品质,并大大提升了泡桐抗丛枝病能力。如今,全国新栽泡桐中有80%是四倍体泡桐。

“今年获得的这个奖是在原来两个奖的基础上,我们把泡桐的产业链拉长,这个成果要比前两个研究内容深入一些,产业链拉得更长、泡桐的附加值得到了充分挖掘。”范国强说。

2015年,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出来后,当时培育了4个泡桐新品种,此次又培育了4个新品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比原来的品种更优。这得益于科研团队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完善的泡桐遗传信息解析平台--也是该团队第三次获奖,最核心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范国强团队始终引领着泡桐研究的方向,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白花泡桐3D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多组学图谱的绘制。“只有不断研究,其基因的结构及其功能才能够充分阐释,从而把泡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最优化解决。”范国强说。

国强民要富栽上泡桐树

“乐器之乡”奏响“泡桐之曲”。走进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能听到不时传出的琴瑟之音。墨武琴小院里,90后斫琴师徐亚冲正在为古琴精心制作面漆推光,再有四五个月完工后,这批琴将远销海内外。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的泡桐新品种,其生长速度快、木材的密度和白度都得到了提升。在制造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音板的时候,可用一块泡桐板儿制成,乐器的音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产品附加值得到最大化。

如今,一架优质古筝,国际市场可以卖到30万至40万元。仅在兰考县,一年的经济效益就达到了100亿到200亿元。兰考县利用泡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全县拥有民族乐器企业200多家,生产古筝、琵琶、古琴等多个品种,形成了集泡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对于钟情泡桐的原因,范国强提起了焦裕禄和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蒋建平教授:“焦裕禄精神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很深--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蒋建平教授的关心和支持是我带领团队前进的动力。”

多年来,范国强教授团队用先进技术手段系统深入开展了泡桐基础生物学、良种选育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善的泡桐遗传信息平台;阐明了泡桐速生和丛枝植原体抑制泡桐先天免疫反应分子机制,引领世界泡桐生物学研究方向;首创了泡桐定向选育良种新方法,选育出豫桐系列4个速生抗病泡桐新品种,攻克了泡桐种苗产业“芯片”难题;研发出环境友好型桐材脱色、桐木加工及高端家具和民族乐器音板制造关键技术,解决了泡桐产业升级“卡脖子”问题。

这些成果在河南、山东和广西等6省区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贡献了泡桐力量。

工作30多年来,范国强获奖无数,普通的泡桐更新迭代,扎根中原大地。“要干成一件事情,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成果都是我们团队力量的结晶。”范国强说,“我始终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范国强的办公室里有三多--资料多、方便面多、衣帽多。范国强长年以实验室为家,加班、熬夜是常事。“我刚加入团队时,第一顿白水煮面条就是跟着范老师吃的,后来发现,这是范老师的常态。”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青年教师、范国强泡桐生物学研究团队唐雪飞说,“范老师多年来醉心泡桐事业,心怀泡桐梦想,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播撒绿色希望,带领团队在泡桐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一棵树,一生情。范老师一直以他的实际行动阐释着农大人厚生丰民的情怀与责任。”

“先做人再做事”,这是范国强在每周实验室例会上都会跟学生们说的话,“泡桐属性坚韧、耐腐蚀。我们不管环境如何,都要保持自身清正,不走歪不变形,这是农大科研人的‘初心’!”

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呵护,范国强处处作出表率,每天早上7点就备课、教书、做实验、写论文,直到深夜十一二点回家,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每天晚上步行回家的半小时,是他一天中唯一的运动与放松。

山水依旧,沙丘不再。代表焦裕禄精神的泡桐,与继承焦裕禄干劲的乐器产业已在兰考大地深深扎下了根。如今,范国强也像泡桐一样扎根中原大地,继续钻研学问。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