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刘文举
盛夏万物秀,莫负好时节。携三五好友,从方城县城向北,15分钟车程,就可直达素有方城“后花园”美誉的国家旅游名镇、中国摄影小镇、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杨集镇。
杨集镇镇域面积166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乡镇。近年来,杨集镇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便利交通、旅游资源等要素,工业强镇、旅游兴镇、生态立镇,以城带乡、城乡互促,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实现“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全域优化
构筑宜居村镇城乡融合更适配
6月28日,记者驱车穿过杨集镇“网红路”柳荫大道进入镇区,映入眼帘的是该镇人民文化广场。每当夜色降临,这里便成为镇区群众娱乐休闲的“主阵地”,在霓虹彩灯的映衬下,广场舞、戏曲小剧场等丰富的“夜生活”纷纷登场。
沿广场前行,紧邻的是穿镇而过的方城母亲河--潘河。杨集镇群众的“品质生活”,绝对离不开潘河沿岸治理工作的有力加持。
“河道修好以后,河里水质比以前更清澈了,沿岸游步道也干净整洁,晚上灯火通明的,出门散个步、遛个弯儿真方便。”家住镇区的居民赵红阳高兴地说。
近年来,杨集镇以城乡融合为主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户厕改造和“一宅变四园”“池塘”“游园”等微景观建设,实施城镇通道绿化美化建设,整合沿线生态、文旅、历史等资源,建设“美丽廊道”。如今,杨集镇各村“旧貌换新颜”,城乡融合优势突显。
厚植沃土
产城联动发力城乡融合有抓手
方城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以裕丹参、木瓜、菊花、艾草、决明子、地黄等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万亩。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中医药种植基础,加快构建中医药全产业链体系,其中重点打造的方城县现代中医药产业园便坐落于杨集镇境内。
杨集镇紧邻伏牛山脉,境内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裕丹参”“南阳艾”等道地药材品种资源,为了承接好产业园落地发展,该镇高标准成立杨集镇现代中医药产业园建设工作指挥部,明确镇党委书记任总指挥,亲自参与;各分管部门领导专责管理,具体负责。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杨集镇与方城县河南省芝元堂药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政府+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引进中医药龙头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校,以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基地为阵地、农民为员工,构建起集中药材种植、科研、教学、观赏、养生、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方城县现代中医药产业园项目落户杨集镇,是该镇厚植发展沃土,积极承接项目落地,促使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融合发展缩影。
道路先行
助推文旅提速城乡融合动能足
近年来,杨集镇依托境内丰富旅游资源,抢抓城区居民周末游、近郊游、研学游、采摘游的旅游市场先机,从旅游道路建设、文旅资源整合、文旅产品开发等多角度出真招、下真功,成功塑造出了具有杨集特色的文旅品牌,走上了文旅产业带动农户吃“旅游饭”,发“旅游财”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文旅发展离不开便捷的道路出行条件,在杨集镇就有一条绿黄蓝三色平行的“彩虹”旅游线路,该条线路全长10.12公里,在串联起袅袅村庄、希望田野和大美山川的同时,以点带面连接起境内的方城县七峰山、七十二潭两个4A级景区和羊驼山、三环山等景点,每到节假日,用“车水马龙”形容这条农村旅游路毫不夸张。
采访中,记者恰好碰到喜爱自行车运动的方城县城居民张浩。“我经常在这条路上自行车慢骑,从县城骑到这半小时左右,几个骑友一起有说有笑,还能欣赏路边的美景,舒心得很。”如何将这部分群体吸引到杨集镇?该镇党委书记刘长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在服务全域旅游的基础上,通过沿路栽植花草,建设公路驿站,打造沿路微景观、发展农家乐等途径,全力营造公路周边可赏、可玩、可停、可‘打卡’的路域环境,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更多舒适的出游选择,让农村路成为带动农文旅发展的‘快速路’。”
道路通,百业兴。近年来,杨集镇按照以“发展旅游路、支持产业路”的总体规划,三年来,累计投资1.8亿元,新建道路23公里,改扩建道路12公里,先后建成环七峰山旅游路、鸿旺产业大道、荟萃云山双环旅游通道和连通县城与镇区的人民路、七峰大道改建和路域提升工程。
路好了,人多了,农文旅更旺了。杨集镇在稳步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借助开设的“夜游”旅游专线、新型“夜经济”消费场景等举措,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105万余人次,总营收达5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