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婷婷魏静敏
小暑已至,夏雨频繁上线,家住平原地带的淇县西岗镇郝街村种粮大户孙梅臣农田里玉米苗长得有一尺多高,一派生机勃勃。
7月初,远在400多公里之外的内乡县王店镇岗樊村的田间,进入5叶期的玉米也直挺着腰杆,茁壮生长,内乡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90后负责人吴祖坤常常一个人来到地头,巡查庄稼长势。
从私下约定到有法可依
“我包了200多亩地,过去哪敢想。”7月8日,孙梅臣告诉记者。
孙梅臣的这番感慨,源自2016年12月20日领到政府发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打开内页,上面详细记录了其家庭承包的8.59亩基本农田坐落位置及地块代码,这为他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有了这个证书,我终于可以安心了,地可以放心种了!”孙梅臣满脸是笑,这一证书的获得不仅增强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属的信心,也极大地便利了土地流转。
“这搁之前也不确定是不是人家的地,全靠口头约定。”孙梅臣说,现在不一样了,证书上清清楚楚记录土地详情和所有人,土地流转的双方可以更加放心地签订托管合同,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孙梅臣坐不住了,流转200亩土地,放开“闯”农业种植路,他的合作社平均每亩小麦产量达1500斤,不仅自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农业生产活动。村民们在种子购买、灌溉、农药喷洒等方面也纷纷效仿他的做法,孙梅臣早已成为当地十里八乡有名的“土专家”。
租金薪金两头甜
7月9日,记者来到岗樊村的村民王定根家,他正和朋友悠闲喝茶,放在前几年的这个时候,他免不了在田间地头劳作。
“我们家5亩地全部流转给了村集体,当时算了算耕地收益,按照好年成的收成给我们算保底租金,不种地比原来种地收入还高一点嘞,不仅每年可以收5000多元的流转租金,另外啊,看着产量不断地提高,后面还能又分红嘞。我这个人又闲不住,闲下来还能在农田里打工,干一些机械化难做的边角地打药、除草等农活儿领工资,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今年我们这岗坡地还被选为小麦良种基地,增加了除杂这道工序,村里面谁闲着都能去干,又为家里增加了很多收入,这在原来都不敢想。”王定根聊起土地流转带给他家的变化时笑容满面。
岗樊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形不平,岗坡地的收成受自然条件制约严重,即使有降雨,岗上的水也都流下去了,地下不透,丰收不保,这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我们这里浇水是个大难题,也不方便机械化,每家都是只管种上靠天收,再后来接近一半的地每年只种一季作物。”说到以前的岗樊村土地,王定根连连叹气。
变化来自土地流转,2022年,牧原集团下属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与内乡县灌涨镇联合社和村级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截至2023年年底,流转土地共达1.9万亩。
那时,村里开展土地集约化,一听说是牧原集团要承接土地,62岁的王定根既兴奋又担忧,高兴的是牧原集团实力很强,每年按时领租金很保险,但又担心会不会又成了圈地套项目的把戏,另外他还听说是90后和00后的大学生来管理种地,担忧小娃娃们把地糟蹋了。
撂荒地成丰收田
地还是那方地,但换了“水土”,种地的人也不一样了。
回来种地的是不是都是学习不好的?村民的质疑声让吴祖坤哭笑不得,他决心用实际行动和结果来回答。
玉米和小麦啥时播种,如何科学追肥、打药、灌溉及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吴祖坤和团队小伙伴风里来雨里去,日夜奋战在田间地头,一个个晒得浑身黝黑,浑身沾满泥土,如今,他们谈起田地里农活儿的技巧头头是道。
从传统的依赖自然条件的耕作方式,到依靠现代机械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农业模式,吴祖坤团队通过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使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与此同时,牧原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种养循环策略。通过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实现了“猪养田、田养猪”的生态循环模式。通过优种优育和集中连片的发展策略,实现了“经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的目标,玉米和小麦两茬连作,亩均增产30%,总体收益较传统种植方式翻一番。
经过三年的精心管理,昔日的岗坡地、冬闲田,如今已转变为“旱能自动浇、涝能快速排”的高产田、增收田,逐步实现吨粮田的目标,这让王定根和村民们很是放心。
从闲置到集约化经营,从歉收地到丰收田,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分散种植到科学化、集约化……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我省农业的蜕变与升级。
近年来,我省一批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过服务农业生产的重任,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挥洒汗水,用智慧与勤劳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碎片化、荒芜等问题,将零散土地化身为千亩良田。在牢牢守住1.12亿亩以上耕地保有量的同时,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乡村振兴动能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