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安郑占波
7月8日,洛阳市孟津区常袋镇细雨蒙蒙。半坡村葫芦研学店里,刘兵兵左手固定葫芦,右手紧握烙笔,专心致志地创作。丝丝烟雾间,一个“福”字慢慢呈现。
而在3公里外的葫芦种植基地,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葫芦挂满枝藤。
“基地面积100多亩,年销售额100万元左右,季节性用工80余人。”刘兵兵说,葫芦种植成本不大,其售价高低取决于大小、品相和后期的创意烙制。一个普通的葫芦售价不到10元,加工后却可以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
“80后”青年刘兵兵高中毕业后,在深圳从事工艺品加工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小葫芦里蕴藏着的大市场:能把玩,能当艺术品,还能做成茶叶罐、葫芦灯等。
于是,刘兵兵辞职返乡,一边照顾体弱多病的父亲,一边追逐自己的“葫芦梦”。
起初,刘兵兵在自家院子里搭架子种葫芦,从育种、栽植到收获,凡事都亲力亲为,不仅成功种出了高质量的葫芦,还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
2010年,刘兵兵流转30亩土地,开始规模种植葫芦。精选品种、精细栽培,耐心勒扎、细心绾结,一个个精美的造型给了他最好的回报,一拿到市场就备受青睐,他也逐渐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
随着眼界不断开阔,刘兵兵不再满足于只卖“素葫芦”,决心通过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他虚心求教、刻苦自学,逐渐掌握了烙画和雕刻技术,创作出了各种烙画葫芦、雕刻葫芦,售价提高了数十倍。
刘兵兵的葫芦研学店里,最大的葫芦1.3米,最小的仅有2.5厘米,除了“素葫芦”,还有烙着松鹤延年、八仙过海、高山流水、福禄寿禧等图案和字样的烙画葫芦,也有根据形状命名的冬瓜葫芦、油锤葫芦、观音瓶葫芦等。
如今,刘兵兵的葫芦种植面积有100多亩,他也从过去的摆摊卖葫芦发展到如今拥有3家门店,坐等顾客上门。由于他种的葫芦品质好、造型多,再加上他烙画手艺高,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