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党建+金融”活水滋养乡村产业打造“甜蜜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图片新闻发展生态游风景变“钱”景“南果北种”四季香图片新闻用支部“兜”住流动党员心打造乡村振兴中坚力量开展入户核查促进精准帮扶狠下功夫提升群众满意度图片新闻“头雁南飞”取真经农耕馆里寄乡愁猪肉价格窄幅上涨 鸡蛋价格涨幅明显巡察解决烦心事开展廉政谈话筑牢廉洁“防火墙”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8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17

农耕馆里寄乡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余江吕伶仪李素峰)“我这么做,是为了保留和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留住乡愁。更希望通过这些文物,教育下一代铭记历史,理解前辈创业的艰辛,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7月13日,在息县项店镇的文学亮农耕文化馆,负责人文学亮由衷地说。

文学亮今年61岁,中共党员,是项店镇董围孜村村民,也是一名高级技师。他热心公益事业,2023年4月荣获息县“十佳新乡贤”称号。今年5月,文学亮在自己的农贸市场房屋内开办农耕文化展馆,展出他多年来搜集的犁、耙、独轮车、纺车、粮食茓子、风箱、坯模等300多件农耕生产生活用品,以及3000多件民俗物品,免费对公众开放。

为收集这些老物件,文学亮不惜长途跋涉,前往湖北、安徽等地,将多年的积蓄和心血都投入其中。

“创办农耕文化馆的目的,是将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文学亮动情地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在这里找到过去的记忆,年轻人能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让农耕文化馆成为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重要载体。”

农耕文化馆内,每一件老物件都与生产劳作、衣食住行紧密相连。从20世纪50年代的纺车、煤油灯,到70年代的自行车、收音机,每一件都是时代的见证。

在项店镇张庄村的村史馆内,众多农耕文物陈列其中,有不少珍贵物品是文学亮慷慨捐赠的。

“文学亮坚持几十年收藏这些老物件,并免费对外开放,非常难得。他不仅弘扬了农耕文化,也为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项店镇宣传办负责人董殿锐说,文学亮自办的农耕文化馆全面展示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承载了老一辈人的回忆,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对于延续乡村文脉、培育乡村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