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年轻民警,优秀!战友情长党报成就了我的文学人生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90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26

党报成就了我的文学人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彭忠彦

38年魂梦相牵,38载风雨相伴--《河南日报》,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1986年4月16日至29日,原临汝县(今汝州市)委和河南日报文艺处联合举办了“汝河笔会”,省内外作家、诗人、文艺编辑和文艺工作者40余人与会,其间举办了一次文学创作报告会、一次业余作者作品分析会。也就是在这次业余作者作品分析会上,我的小说《大堰》被文艺处王五魁处长、编辑李长华看中。5月8日,《河南日报》“大河”文艺副刊刊登了这篇小说,这对一个农村文学青年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那一年我25岁,因写作小有名气从民师岗位被抽调到寄料乡政府干临时工。白天写公文,夜里爬格子写小说,讴歌农村党员干部在土地分包到户新形势下,奉献牺牲精神的小说《大堰》,就是在乡政府后院的住室里写就的。火热的生活,鲜活的身边人,熟悉的身边事,《大堰》在家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个多月后我被借调到县人事劳动局工作,主要任务是写公文并兼顾新闻报道。写小说与写公文是两码事,好在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我就比葫芦画瓢写起了公文。至于写新闻,心里就更有底气,我把《河南日报》的报道一篇篇地细读,模仿着写。那时候无论工作再忙,《河南日报》版版必看,“大河”文艺副刊期期必读,然后再把副刊的文章按题材分类剪贴珍藏。

党报不但给我提供了小说发表展示的平台,而且还给了我上榜获奖的机会。1987年3月20日,《河南日报》公布了第三届(1986年度)优秀文艺作品获奖名单,小说《大堰》名列其中。获奖的小说共有两篇,另一篇是作家乔典运的《十万分之一》。李长华老师写信鼓励我继续勤奋创作,冯团彬编辑回家乡,约我到文化馆面谈指导,受益匪浅。1987年,我的小说《祖传秘方》在《河南日报》文艺副刊“文化天地”发表,组版编辑是王钢老师。令我至今伤怀的是,一贯钟情扶持业余作者的李长华老师不幸病逝,没能为他送行成了我永远的心痛。《祖传秘方》发表并获得《河南日报》第四届(1987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奖。

两度获得党报副刊优秀文艺作品奖,引起了地方人事部门的重视。1988年6月,我以闲散科技人员的身份,被河南省人事厅人才交流中心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留在人事劳动部门工作。赶上好风好雨的时代,一个农村娃凭借党报提供的平台崭露头角,开启了我全新的人生。1996年,组织上提拔我到文联任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从事文学艺术组织工作。

38年的岁月也有风雨雷电,一路走来有党报相依,我的心中时时温暖;38载的光阴亦有冰霜严寒,一路行走有党报引领,我的步履坚定而刚健。无论从事人事劳动工作,还是文学艺术组织工作;无论政协文史工作,还是专业文学创作,《河南日报》一直是我生活的伴侣、工作的向导、生命的依托。感恩党报,数十年来,始终保留着文艺副刊的一席之地,担当起培养本土作家的重任;搭建展示“文学豫军”风采的平台,是为培养“文学豫军”的一方沃土。我常想:数十年来《河南日报》文艺副刊以其对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和谐结合,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感染人,体现出健康向上的人文体系。文随时代,特别是在声光电色悦目怡情、海量信息无孔不入的网络时代,党报文艺副刊立足改革,弘扬大文化,刮起“中原风”,以精品反映时代、引导时代、影响时代。记得2013年读副刊所发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的力作《年之下》,感到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达到了有机统一,爱不释手,遂剪辑收藏。

匆匆岁月流,拳拳赤子心。遽变的岁月中我已逾花甲,而不变的是对党报的一颗忠贞和感恩之心。38年前的岁月深处,一个农家子弟在党报的摇篮里渐渐成长,以文学的形式书写改革时代,反映百姓心声。38年的风雨征程中,一个普通干部、业余作家,在党报副刊的浸润中日臻成熟。党报成就了我,今生与您相依相偎远行,幸哉、快哉、乐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