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仵树大通讯员郭勇睿
新修的柏油路延伸到农户家门口,乡村产业研学基地项目施工如火如荼,村集体闲置仓房改建成冷库……8月5日,走进临颍县皇帝庙乡吴集村,一个个新变化扑面而来。“这些年,我们村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郭栓柱说。
创品牌抓特色
走在吴集村村道上,一股股蒜香沁人心脾。
“我村种植大蒜历史悠久,所产大蒜具有‘蒜香浓郁、辣味辛烈、捣汁不澥、隔夜不馊’的特点,面积常年稳定在1200亩以上,2023年全村由此增收近千万元,今年大部分农户大蒜已经卖完,收入很是可观。”郭栓柱边走边介绍,过去由于在大蒜品牌打造、种植技术、销售服务等方面处于粗放无序的自我发展状态,蒜虽好但不“香”。
基于此,吴集村在培育壮大大蒜产业的同时,不断提升大蒜品牌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以该村为核心的“临颍大蒜”先后荣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收录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该村还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借助这一品牌优势,我们还积极参加广州全国农产品交易会和中国(漯河)食博会,向海内外客商推广产自吴集的‘临颍大蒜’,同时与河南百亩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亩田公司’)合作,以先进技术进一步做大做强大蒜这一特色种植业。”郭栓柱指着正在建设的乡村产业研学基地说,“这个基地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大蒜研发中心,投资900万元,建成后重点围绕大蒜、洋葱、辣椒现代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及专业人才技能培训,整合种子、农药、化肥等统一供应和示范种植,推动大蒜、洋葱、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产业发展上,村里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从传统种植向育种方向发展,最大化发挥土地产出效益,千方百计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在村西北一块育种基地,郭栓柱介绍说。
农业生产受市场和天气的影响较大,传统种植产品附加值小、风险大。为实现更大收益,吴集村将传统种植转向附加值更高的育种业。目前,该村已成功培育出“利皇”牌大蒜四个品种,并在周边地区普及种植,马铃薯原种培育也已获得成功。2023年11月,吴集村合作社培育了30多亩的洋葱苗,采取订单式销售,仅一个星期就被抢购一空。
“土地流转后,村民除了每亩收租金1000元外,还可以在地里务工,每天收入在60元至200元。去年,村合作社给附近村民发放大蒜种植和洋葱从育苗到移栽环节务工费45万多元,今年发得更多,目前已发70多万元。”郭栓柱扳着指头算着收支账。
带领群众一起干
吴集变了:村容村貌由差变美,种植产业由弱变强,村民钱包由薄变厚……“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村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过去是‘干部干,群众在一旁看’,现在变为‘干部干,群众争着干’。”郭栓柱深有感触地说。
2021年,几名村干部和党员承包了村北头300亩地,合作社赔了96万元。有群众说:“这帮人真是胡来!”听了这话,几名村干部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让群众看看。”
靠着这股子闯劲,2022年5月,吴集村在百亩田公司帮助下,在大蒜晚种近一个月的情况下,通过后期科学管理,反而提前近半个月上市。因大蒜品质优良,仅3天就销售一空,参与农户每户增收近2万元。
干部走在前,群众跟着干。看到村干部和党员取得的成绩,村民开始心动起来,纷纷要求加入村集体合作社。
软实力变硬支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员干部干事实在,跟着干的群众越来越多,党员干部的形象也树立起来了。
“村干部以实干担当精神带来今天的变化,说明村里党组织由弱变强。”见证着吴集村点滴变化的漯河市纪委监委驻村第一书记杨建伟感同身受。
几年来,该村党支部强班子带队伍,狠抓党员联户等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0.18万元增长到目前的年收入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