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下一步我们准备将韩家寨、黑龙潭、文公泉等进行集中盘活利用,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发扬我们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牛新说。
小米加工产业旺
“小米文化,粟乡上寨”。走进上寨村,米黄色为主色调的粟米文化广场映入眼帘,草垛滑滑梯、谷堆、磨盘桌椅、粟米磨盘,这里农耕代入感十足。沿街的“粟耕、粟种、粟熟、粟收”文化墙绘,生动地把农民耕种、打谷、晒谷等农耕景象展示出来,吸引不少游客拍照打卡,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小米文化和农耕文明。
上寨村有种植粟米的传统,村民们为了将丰收的稻谷蜕变为细腻的小米,只能跑到临近的伊川县进行加工,还必须提前预约,常常凌晨起床,经过两个小时车程,然后排队等候,扣去加工费、路费,折腾下来,挣不了几个钱。
看到村民往返折腾,村支书行立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提升本地加工能力,已迫在眉睫。
依托乡村振兴项目支持,行立明申请了相关资金,于2023年12月底建设完成了上寨村小米加工厂,采购了重力谷糙分离筛、铁辊抛光米机、吸风分离器等行业先进设备,建成了功能完备、质量优良的小米加工生产线,实现了小米从脱壳到包装的一站式加工。
万事俱备,上寨村组织成立了上寨村硕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户免费配发优质米种,协调机械统一收割,并以约定保护价格直接收购。
“去年年底才投产,已经切实帮助群众亩均增收约500元,今年9月底稻谷丰收,相信今年会有更好的表现。”行立明言语间透露着希望。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要素相聚、愿景相同”的原则,围绕小米产业,赵和镇已先后整合上寨、大仇等4个行政村发展小米产业,实现整合区域资源、推动抱团发展,目前,该片区已累计种植小米面积约2000亩,亩产小米约700斤,带动村集体增收约8万元。
如今,上寨村的小米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推出了多样化的包装形式,既有便捷实惠的散装,也有精美雅致的礼盒装。
土地流转促增收
“我们这里属于陵区,耕田分散在大大小小陵旮旯里,大型机械进不来,种地有些费劲。村里把土地统一流转出去每人每亩地增收大概750元,又省劲又划算!”东小仇村党支部委员徐富生介绍。
“千沟万壑沟坡密、零打碎敲难成器”,东小仇村陵区耕地,因地势落差较大,农民增收成难题。
东小仇村通过陵区土地规模化流转的方式,采用“集体回收、承包经营”发展模式,引导陵区土地集约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变“小、碎、散”为“集、特、优”,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种植。
“当时可不容易了,挨家挨户做工作。”提起当初情形,村党支部书记李国胜历历在目,经过村“两委”努力,全村2000余亩耕地公开招标进行流转,并带领群众成立了农业种植合作社。
“目前村里土地基本实现百分百流转。总体来说,我们形成了‘南药北果’的种植格局。”李国胜介绍,“南药”即积极发展以地黄、山药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种植,“北果”即形成以李子、樱桃等林果采摘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致富增收。
坡荒地变成致富田,陵区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赵和镇将生态农业和乡村文旅相结合,让生态建设助力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