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通讯员张阳峰
辉县市,七成土地被太行山的峰峦沟壑和山下的丘陵占据,曾经盼望着石头变成“馍”,如今物产丰盈,被誉为“豫北粮仓”“天然药库”。
山楂、山药、核桃、党参、青萝卜……近距离与这些山货接触,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太行山深处农产品的生命力。众多农产品中,辉县山楂光芒四射,它是太行山中当之无愧的“顶流”。
数据显示,辉县市山楂种植总面积近20万亩,数量超过100万棵,年产量超2万吨,年产值3亿多元。在这里,最老的山楂树已有600年。
作为山楂老产区,辉县的先发优势还在吗?新赛道又何在?从一颗果做到一个IP,保持“顶流”山楂的“流量”,辉县这样应答。
老产区做足老味道
日出山坳,白云飘飘,中国曲峡南太行,八百里最美的一段留在辉县。受太行山脉的走向和海拔影响,辉县季风作用明显,气候四季分明,这里成了山楂最好的归宿。
生长在辉县的山楂,果实浑圆、果色鲜红、果面光泽、果点突出,更重要的是,有机酸、钙、山楂黄酮类含量高于同类,能食用能入药。《本草纲目》中记载,山楂化饮食、消肉积。如今,山楂还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
2009年,辉县被国家认证为全国唯一的山楂基地。2010年,“辉县山楂”正式成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优质”来自气候,更来自悠久的种植历史。“辉县山楂种植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栽种历史已有300多年,辉县是全国五大山楂产地之一。”沙窑乡水寨窑村产业发展第一书记杜千里介绍说,“沙窑乡小井村还存活着一棵有370多年树龄的山楂树,每年产量还能有500斤,结的果实果肉依旧是粉红色的。”
辉县的郭亮森林公园内,更是保存着一批历经沧桑,饱经风霜,树龄接近600年但仍生机盎然的野生老山楂树。也就是说,50多年树龄的山楂树,在辉县山上还是“小年轻”。
老树虽然活着,但产量已经大不如前。为了焕发老山楂树的活力,留存住山楂老味道,辉县市协同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市山楂林果协会等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帮助群众种好管好山楂树。有了专家的帮忙,辉县老山楂树抽出了新枝,新栽上的树苗成活率也很高。
一颗颗红彤彤、娇滴滴的山楂成了辉县的一张名片。
老味道放进新场景
还有不到一个月,辉县市漫山遍野的山楂就到了成熟的季节,种植户们也将迎来最繁忙的日子。
久种山楂,讲究的辉县人提倡“药食同源”。为了迎合消费新场景,山楂在这里被制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汤、山楂饼等产品。从种植到管理,从收购到加工,辉县山楂的产业链越来越长,培育出多家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培育的楂之恋、山之孕等山楂品牌走向全国。
在南寨镇三官庙山楂种植合作社,加工线激活了产业链。红彤彤的山楂经过清洗、切片、烘干等环节,变身为山楂片、山楂汁等。合作社理事长王新生说:“山楂冻干产品更是可以卖到12.8元一袋,合80多元一斤。附加值高,给农户的收购价自然高。”
该合作社成立以来,按照“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为社员免费提供山楂树苗、化肥农药以及进行技术指导,并且以高于市场价30%收购山楂。目前已带动南太行山区300余户山楂种植户增收致富。
“山楂改变了家乡的生活!”张小鹏是一名80后山楂种植户,看到家乡山楂产业不断发展,他毕业后返回家乡,承袭父业,经营起占地70亩的2300棵山楂树。“我要把山楂园经营好,把父母对山楂的感情延续下去。”张小鹏也加入了三官庙山楂种植合作社。
大山里,小山楂映红了山区群众的好日子。
辉县山楂永不落幕
辉县人习惯把山楂叫作“山里红”。清晨,在红日的照耀下,辉县漫山遍野的山楂果实由青变红,密布在南太行的红岩绝壁之间,绘制出一幅美丽画卷。
身为山中“顶流”,辉县山楂不断矫正自身的产业定位,既保持着那份“大山里的淳朴”,又不断融合新事物,成为一个新IP。
辉县围绕“土特产”因地制宜、统筹布局,重点建设八大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全力打造“礼遇共城”品牌,提升本地农特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辉县市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久前,“礼遇共城”正式入驻豫农优品运营平台,双方合作,助推辉县山楂等农产品走得更远。
日前,辉县“传统聚落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游客在感受南太行山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之余,也能沉浸式接触辉县山楂等“土特产”。
就这样,除了买山楂,看山楂也成了山里的新时尚。游客到辉县,既可以看山楂树,也可以欣赏绝壁长廊、云峰画廊、丹崖天路、水上飞秀,还可以住特色主题民宿,更可以到“礼遇共城”展销中心带走山楂产品。
枝屈狰狞伴日斜,迎风昂首朴无华。从容岁月带微笑,淡泊人生酸果花。
辉县山楂,永不落幕。
冻干野山楂(图片由辉县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