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通讯员郭冬青
正如雕刻家在创作前,仿佛已在石头之身中“看见”了自己心中的作品形象,守着冀祥新区的无数个夜晚,辉县市冀屯镇摆摊卖饭的王小明笃定,自己的人生也将很快迎来蜕变。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的关键支撑。立下雄心,将“屯”变“城”;规划一定,不“翻烧饼”!从2009年开始,冀屯镇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建设新区,目前已是新型城镇化的鲜活样本,成了辉县西南的商业中心和副中心城市,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头看“城”,新型城镇化质量稳定提高,新区是“梦”开始的地方。
水泥路高低不平出行难,房子断梁裂缝,晴天见阳光,下雨就受淹。冀屯镇33个村中16个属采煤塌陷区,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标准设计的冀祥新区建起来了。银行、超市、学校、饭店、医院、音乐广场……新区融入所有城市元素,冀屯这个“屯”,竟成了周边都向往的“小都市”。
2011年,东北流村的王小明第一批搬进新区,随着入住的老乡越来越多,在饭店做厨师的他萌生了摆摊的想法。“家里困难,一直想自己单干多挣些钱,这下机会来了!”守着人口密集的新区,王小明的创业梦从夜幕里的第一碗烩面开始了。
新区落成,紧跟着的是商业区的逐步完善。靠摆摊摆来的启动资金,王小明谨慎拿出5万多元租下了人生第一间门面房,没出三年,他果断换店,大胆租下位于新区重要十字路口、年租金15万元的另一间门店。“生意好,接酒席时能坐下近50桌人,忙得要找临时工。”为人实在的王小明毫不隐瞒。眼下,他的铭盛酒店,成了新区生意最好的饭店。
建设新区时,同步启动建设占地2200亩的农民创业园,华兴纺织,天水众兴、万丰食品、全新机电、厚德纺织等纷纷落户。
冀屯商业圈逐渐形成。辉县市大型连锁超市驻扎新区,日营业额最高达60万元,被全国供销总社负责人称为全国乡镇级供销社单店效益最好的店面;郑州三鲜烩面投资300万元装修后开门营业,成为试水乡镇的成功典范,投资方看中的就是新区的人流与消费。
一头看“乡”,乡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村里发展的动能澎湃。
柳州螺蛳粉的配菜里,虽说酸笋是“灵魂”,爽脆的木耳丝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而这样口感的木耳丝,需要“朵大肉厚”的毛木耳来切,此种木耳,冀屯镇益三村盛产。
“每年送到柳州的木耳有600多吨。”辉县市冀屯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林宁介绍,大棚全年无休,平菇与木耳轮作。8月12日,大棚里的木耳已经挣破菌袋,再有半月就能大量上市。
这些年,王林宁带领菇农社员研究、试验,把辉县的单一食用菌品种“平菇”发展到现在种植的双孢蘑菇、毛背木耳、猴头菇等多个品种。
“县”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联系愈加紧密。集中力量办大事,辉县市培育了两个“种子选手”--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市”冀屯镇,以“大城区”有效带动乡村发展,强化中心集聚,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于是,将“屯”变“城”后,冀屯镇以“城”带“乡”,大力开展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持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辉县市区向西南行进约20公里才能到冀屯,别看偏远,这里有医院综合楼、门诊楼、住院楼等一应俱全的辉县市第五人民医院。
这样的大项目落在冀屯,因为冀屯镇东与赵固乡为邻,南、西南与峪河镇、占城镇接壤,西北与薄壁镇毗邻,在这里建医院,能为冀屯6万群众及周边乡镇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因为有“逢旗必夺、逢冠必争”的冀屯精神,项目建在这里,政府放心、群众安心。
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冀屯的许多个“王林宁”,助推冀屯镇的食用菌大棚,从风吹日晒的田地里,搬进现代化工厂。冀屯镇成了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占全国行业市场的1/10,全镇6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业。
如今村里群众安居乐业,西北流村党支部书记尚福江还有几个更大的目标:创成“五星”党支部、全国文明村,再给村里培育“灯光古镇”美食街这样一个扎扎实实的产业。
去年,冀屯镇公共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1万元。身怀雄心,将“屯”变“城”,以“城”带“乡”,冀屯乡村焕发澎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