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婧童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在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的当下,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老龄化、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为了使传统戏曲焕发新的生命力,迫切需要更多创新举措。
当前戏曲传承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方寸舞台之上,演绎着百态人生、传递着千古智慧,承载着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回忆和人民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日益重视,传统戏曲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然而,尽管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有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传统戏曲的传承之路却依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不断提升,可供人们选择的文娱活动变得越来越多,传统戏曲也不再是大众消费与选择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更为直接的娱乐方式,如电影、网络游戏等,传统戏曲细致入微、需静下心来品味的艺术魅力,在快文化的冲击下显得更加淡化,导致观众群体日益老龄化,新鲜血液难以注入。
不仅如此,传统戏曲的传承高度依赖师徒间的口传心授,这种古老而纯粹的方式在培养新人的效率上显得力不从心。加之许多老一辈艺术家年事已高,纷纷退出舞台,而愿意投身戏曲艺术、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传承人才断层的问题愈发严峻。
此外,由于传统戏曲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戏曲行业的收入与付出往往不成正比,这也使得许多有志戏曲事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一些戏曲院团的经营困难,演出机会有限,不少富有演艺经验的演员、老师难以维持生计,甚至被迫转行,这无疑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年轻人并非不喜欢戏曲而是“距离”有点远
年轻人真的不喜欢戏曲吗?真实情况或许会出乎你的意料!
就此话题,我们随机对200名18-35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6%的群体都愿意去听戏、看戏甚至学戏,仅有6.4%的人表示对这门艺术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传统戏曲传承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无人喜欢”这门艺术。
在进一步的走访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年轻人并非不喜欢戏曲,而是“距离”有点远。
这里的“距离”,既指物理空间上的遥远,也包括心理与认知上的隔阂。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往往集中在剧院、戏楼等特定场所,而这些地方并非现代年轻人日常活动的首选之地。加之戏曲演出时间固定,与年轻人忙碌的生活节奏难以契合,使得他们即便有心,也常因时间或地点的不便而错失观赏机会。
而更深层次的心理与认知距离,则源于戏曲艺术本身的复杂性和时代感的缺失。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服饰妆容、剧情结构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年轻人来说,理解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加之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年轻人接触到的多是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难以静下心来品味戏曲细致入微、韵味悠长的艺术魅力。
戏曲工作者与爱好者之间急需一座桥梁
我们在走访中也发现,一些戏曲爱好者想学戏,却难以找到专业老师,面临着“求学无门”的困境;而真正有本事、有能力、有才学的戏曲演员也因种种原因,难以将他们的技艺广泛传给更多渴望学习的年轻人。
这种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匹配的现象,无疑加剧了戏曲传承的“距离感”。
“我考上大学之后就一直想要学习京剧,我妈也非常支持我学,就是因为不知道要去哪里找老师,一下子拖了整整两年。”海南师范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说。
在河南,一位青年票友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表示,如今想要学习钢琴、舞蹈、绘画等,满大街都是培训班,但是如果想要学习戏曲,却发现很难找到专业老师。
面对上述困境,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迫切需要搭建起一座连接戏曲工作者与爱好者的坚实桥梁,以缩短戏曲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让名家成名师、舞台成讲台为戏曲传承找到更多新路
为了破解传统戏曲传承的难题,探索新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目前,河南省已经成立了如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此类专业性极强的院校,由政府支持出力培养更多新生代的专业人才。值得关注的是,和一般的教学模式不同,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创新了教学模式,实施“导师制”和“师徒制”,强化名家教学、实践教学,突出教演结合、创演结合,让名家成为名师、舞台变成讲台、实践就是授课。
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为更多有志于此的青年人提供了学习平台,也让更多戏曲名家走进课堂,用他们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深厚的艺术造诣,直接引领学生步入戏曲艺术的殿堂。
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不少院团和戏曲工作者都开设了自己的新媒体账号,这也为传统戏曲的传播与普及开辟了新天地。对于社会上热爱戏曲的票友、爱好者,各地院团可进一步用好新媒体平台,通过创意内容和互动形式,让戏曲艺术跨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2019年在B站爆火又引起许多人前去搜索观看的“吵架”秦腔《黑叮本》与2023年以“螃蟹舞”出圈的平调落子《黄粱梦》都是十分典型的优秀范例。
我们留意到,如今,一些戏曲演员和团体在网络浪潮中,也在积极利用直播传播戏曲。他们通过直播展示排练、分享幕后、进行互动教学,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戏曲。这种方式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也为戏曲传播增添了新活力。未来,可以让更多戏曲进入直播间,让直播间成为新戏台,打破空间限制,方便更多人观看,而直播礼物、付费演出等形式,可以为肩负传承传统文化使命的戏曲演员带来新收入。
唤起更多年轻人的热爱需换一个“打开方式”
年轻人并非不喜欢戏曲,而是我们尚未找到一种方式,让这份古老的艺术与他们当下的生活、情感及审美产生深刻的共鸣。
面对当前戏曲的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不需要谁为它“鸣冤叫屈”,哭喊“满座衣冠皆老朽”,也不需要戏曲工作者不顾一切地就要改戏“吸引观众”,而是应当把传统的好东西搬上大众看得见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这些台上演绎了几百年的艺术瑰宝,剧场里也自然会坐上更多的年轻人。
当然,在进行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自信,传承戏曲文化是在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坚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文化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基础,就可以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传统戏曲也会在这样的发展之下,重新焕发出它本身就自带的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