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今安在《汝帖》清辉映我心(上)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20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06

当年明月今安在《汝帖》清辉映我心(上)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志军肖林

□选题策划统筹李志军张鸿飞

编者按

《直隶汝州全志》载,汝州有三宝:《汝帖》、汝瓷、汝石。

清代诗人孙灏在《汝帖》中写道:“望嵩楼高高入云,旧藏汝帖天下闻。松煤拓纸岁万本,官司厌苦征求纷。楼瓦飘零碑坠地,过眼烟云等闲弃。谁从灰烬拾遗珍,石烂犹存古文字。”

从宋室鸿宝到碑坠帖毁,历史的尘埃屡屡湮没《汝帖》的光彩。然而,在每次的动荡之后,都有有志之士修整、传承《汝帖》,使它如涅槃的凤凰,浴火重生。

千百年已逝,曾经闻名遐迩的《汝帖》能否以绚烂的姿态重新走进历史,融入汝州百姓乃至广大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书法艺术的朋友的精神世界?

我们又能为《汝帖》的传承与发展做些什么呢?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来到汝帖艺术馆,领略“一部跨越千年的金石学传统,一部立体完备的文字变迁史,一部鲜活的书法艺术史,一部石上镌刻的厚重历史”的龙章凤彩。

王寀像

明拓《大观帖》(汝帖艺术馆藏)

清初拓《淳化阁帖》(汝帖艺术馆藏)

明拓《泉帖》(汝帖艺术馆藏)

清拓《绛帖》(汝帖艺术馆藏)

明拓《大观帖》(汝帖艺术馆藏)

登黄鹤楼

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的中秋节,对于时任汝州知州的王寀来说异常难忘,由他主导刻制的《汝帖》正式完成。王寀为何选择这个节点为刻成之日?是否有良苦用心?《汝帖》与其他法帖有何不同?走进汝帖艺术馆,一切谜题都将解开。

法帖之祖

汝帖艺术馆第一个展区,展示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帖《淳化阁帖》。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赵宋坐稳江山后,宋太宗赵光义这位酷爱音乐和书法的皇帝,命翰林侍书王著把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即北宋以前103位书法家的420篇作品,编纂成帖刻在枣木板上。因帖刻于淳化年间,故名《淳化阁帖》。

皇帝将拓本赏赐给宗室及中书门下、枢密院二府主政大臣。拥有一部《淳化阁帖》,是天下士子遥不可及的梦。仁宗年间,一场宫廷大火让《淳化阁帖》彻底化为灰烬。世人对《淳化阁帖》的渴望达到了顶峰。欧阳修说“人间尤以官法帖为难得”,他自己也是花了多年的功夫,才凑齐一套完整的《淳化阁帖》。一些朝中大臣据此而翻刻法帖,以满足寻常百姓家的习书需求。

北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丞相刘沆出任潭州(今长沙)太守,主持翻刻《淳化阁帖》,世称《潭帖》或《长沙帖》。

《绛帖》刻于北宋皇祐、嘉祐年间(公元1049年-1063年),因尚书郎潘师旦刻于绛州而得名。靖康之变时,刻石落入金人之手。金崇庆初年(公元1212年),金朝大臣高汝砺据公库本重刻,称为“新绛本”。

北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1110年),宋徽宗赵佶特出内府所藏《淳化阁帖》,命龙大渊等改定编次,重摹上石。中间标题由蔡京书写,每卷末刻款“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故称《大观帖》。因此帖石置太清楼,又称《太清楼帖》。

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1274年),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命善工翻刻《淳化阁帖》十卷。

南宋兵部侍郎庄夏重刻《淳化阁帖》于泉州,此帖故称《泉帖》。相传元兵入侵,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南逃,将内府《淳化阁帖》刻石携至泉州,藏于地下,因放光惊马而重现于世,人称“马蹄真迹”。

《淳化阁帖》的历代翻刻本中,影响最广、传播最久、声名最重者,莫过于“肃府本”。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得到一部宋拓《淳化阁帖》,将其赐予第十四子肃王朱楧。肃王府奉之为传代之宝,秘不示人。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第八代肃王朱绅尧延请著名金石家温如玉、张应召,历时七载,重刻了《淳化阁帖》。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陕西金石学家费甲铸按“肃府本”初拓摹刻上石,称为“西安本”。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礼部左侍郎薛所蕴告老还乡,到辉县苏门山(今辉县市百泉镇)拜访名儒孙奇逢,发现《淳化阁碑》刻石,又增补所缺部分,是为“孟州本”。

《淳化阁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包括东汉章帝、晋武帝、东晋简文帝、宋明帝、齐高帝、梁武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历代帝王书法。第二、三、四卷为汉张芝,魏钟繇,吴皇象,晋桓温、王导、谢安、杜预、索靖、陆云、山涛,梁沈约、萧子云,唐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李邕、薛稷等历代名臣书法。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包括仓颉、夏禹、鲁司寇仲尼、史籀、李斯、程邈、卫夫人、蔡琰、僧怀素、张旭等古圣贤书法。第六、七、八三卷均为王羲之书,第九、十两卷为王献之书。《淳化阁帖》及其翻刻、续刻的丛帖,使以二王父子为代表的魏晋书法,传布天下,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主流。

神童王寀

穿越千年,来到汝帖艺术馆的“使君坐啸”展区,王寀的传奇一生在此徐徐展开。

王寀出身显赫,史称“勋阀之后、硕儒世家”。其父王韶为北宋一代名将,是苏东坡的同榜进士,向神宗皇帝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战略方针,并亲自领导,收复了自安史之乱以来被吐蕃侵占的熙河六州,拓边二千余里,迎来了自宋朝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王韶因战功官至枢密院副使。

岳珂《桯史》中有“南陔脱帽”一则逸事,说的是王寀(号南陔)五岁时的一段传奇。元夕夜,家人肩扛他上街看灯。至宣德门,皇上登楼,士女仰视喧拥。转眼间,家人肩上没了小主人,慌作一团。王韶也吃了一惊,但听说丢的是王寀,笑道:“如是他子当遂访,若是十三儿,必能自归。”十几天后,有圣旨来到。一家大小连忙跪在门口接旨,内侍大人却从车辇中抱出了王寀。原来,那晚有贼人看中了王寀帽上的夜明珠,乘机抱走了王寀。王寀不动声色,藏珠帽于怀中。刚好皇家车辇路过,王寀攀车呼救。贼人扔下王寀,落荒而逃。次日,内侍大人抱王寀上殿。皇上问其身世,王寀说:“儿乃韶之幼子。”皇上看他小小年纪,应对如流,聪明伶俐,非常喜欢,留伴宫中,并密诏开封府捕获了贼盗。

“南陔脱帽”,又称“十三郎五岁朝天”,与“文彦博灌穴浮球”“司马光破瓮救儿”,都是千古流传的神童故事,被写入《今古传奇》《二刻拍案惊奇》,还被编入了传统相声《八扇屏》。

王寀才思敏捷。北宋著名女诗人曹道冲东京售诗,随所命题,出口成章。有人故意刁难,要她作一首以“浪花”为名的七言绝句,且以红字为韵。曹道冲搜肠刮肚,难以成句,无奈说:“非吾所能为。唯有王辅道学士能之耳!”王辅道便是王寀。好事者表示为难,他知道王寀是翰林学士,岂能随便接受寻常百姓的作诗之请。曹道冲说:“带上好纸好笔,前往拜谒,必可得。”果然,当来人告之原委,王寀欣然捉笔,一挥而成。诗云:“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众人无不叹服。

王寀的书法造诣极高,当时堪与苏东坡相提并论。王寀遭人陷害,身陷囹圄时,狱卒们纷纷带着纸笔求墨宝。狱卒说:“昔苏学士坐系乌台,时狱吏实某祖。苏学士既出后,某恨不从其乞翰墨也。”史称:“辅道书,字神奇。”《汝帖》所题名目,即出自王寀之手,透过这翰墨笔韵,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踌躇满志的年轻知州。

王寀不仅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手握兵权的重臣,也是一位大儒。

(请继续阅读RIV版)

请扫描二维码访问汝帖艺术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