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家里生产的舞龙舞狮就卖到了美国唐人街。”依靠传统社火老手艺,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变身亿元淘宝村。
“研学基地、康养中心、中药文化园……村里业态越来越多,村民吃上‘旅游饭’,钱包越来越鼓。”五女店镇大王寨村村民们喜上眉梢。
“饭菜可口,老辈人在一起还能聊天下棋打发时间,孩子们在外也放心。”陈曹乡前孙汪村幸福小院食堂里笑声阵阵。
…………
河南巨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农机装备下线。徐鼎烨摄
□本报记者宋广军通讯员陈灏
在建安区,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建安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下,该区乡村建设提质扩面,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广袤乡村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秋粮丰收在望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9月的建安大地,如同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碧绿的青纱帐,沉甸甸的玉米穗咧开了嘴;火红的辣椒,在田地里铺就绚烂的晚霞……
建安区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131万亩以上,年总产量60万吨以上,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71.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4.8万亩,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农为本、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麦收过后,五女店镇种粮大户赵保献压茬种下玉米。“粮食长在高标准农田里,新品种、新技术进田,夏收小麦亩产500多公斤,比去年增产了50公斤。”赵保献干劲满满地说,“玉米密植,田管跟上,秋粮争取再夺丰收。”
建安区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抓农时、强田管、抗旱涝,落实落细各项粮食稳产增产措施。2024年,该区夏粮面积72.66万亩,同比增加4.2%;亩均单产507公斤,同比增加20%;总产量达36.83万吨,同比增加24%。夏粮再获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扎实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亏低保复核认定让两个孩子都能圆大学梦,现在心里踏实多了。”9月2日,在五女店镇茶庵李村王留霞家中,建安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正为她申报“整户低保”。
“王留霞家里因为今年有学生考上大学,需要缴纳学费,家庭的年收入减去年刚需支出后低于人均500元,结合其他认定标准,符合低保政策。”五女店镇民政工作负责人翟双举表示,他们在本次复核认定中,发现了王留霞家中的变化,特意赶在开学前为其家庭办理“整户低保”,9月当月,其低保保障金就能通过“一卡通”发放到位。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建安区加快织密防返贫保障网。目前该区已全部建立监测帮扶机制,监测对象发现识别时间减少到15天以内,每户监测对象都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截至目前,该区共有监测对象1129户3233人,仍需帮扶户491户1505人,风险已消除638户1728人。其中,新识别认定监测对象14户43人,风险消除25户68人,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
办好民生实事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建安区从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把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公司整套自动化瓶装食用菌生产线上,一瓶瓶白灵菇快速完成包装。该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液体菌种培养和自动化灭菌接种技术,实现了食用菌农业生产工业化、现代化、自动化、集约化、规模化。在这座智能化食用菌工厂,多种菌类实现智能化栽培,确保天天种,天天采收,生物学效率从之前的30%以下提高至80%,产量和质量都大大增加。同时,该公司联结和带动周围30多个食用菌生产专业村及遍布全省各地的5万多种植户、13个年产千吨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乡村食用菌产业,带动10余万人创业增收。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建安区大力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截至目前,该区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获批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4个、市级示范社9个;拥有“三品一标”和“名特优新”企业33家、产品54个,“建安灵芝菇”“榆林小米”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振兴一方乡村。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建安区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2800余处小菜园让群众免费使用、增加收入;“果树进村”栽植20余万株各类果树,增绿扮靓乡村,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37个、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示范乡镇4个、美丽小镇4个,“四美乡村”达标150多个……在建安区,一个个美丽村庄成为乡亲们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建安区在全省率先完成308个行政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任务;建设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处理站22个,目前村级污水处理建设已完成污水管网约135000米,辖区水系全面消除五类;采取“公路+”模式,累计完成通村入组项目93个118公里,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和乡乡通二级路,实现货畅其流,群众坐上直达新城区的一元公交,群众致富路更通畅。
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有效是重要保障。“房前屋后勤打扫,门前‘四包’要记牢……”小召乡段墓社区户外宣传栏上,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老党员周治安介绍,新的村规民约范围更广、内容更细,大家互相督促,共建文明新风。
建安区强支部、抓治理、树新风,扩大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等有效治理方式的覆盖面,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发展活力更足
乡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建安区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和主体活力,为希望的田野注入澎湃动力。在建安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超过3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82家家庭农场、3300多位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活跃田间。回乡创业、家门口就业成为农民稳步增收新方式。
科技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在建安区,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地上跑的大农机、天上飞的无人机,都成了农民种地好帮手。该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玉米机收率达93%以上,小麦机播率、机收率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群防群治率达98%以上,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现在真是太方便了,在家门口都有活干,真好。”在张潘镇张三社区的许昌睿赢服装有限公司,孟利娟利落地踩着缝纫机。以前她在浙江打工从事的也是服装行业,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工作,还是熟悉的行业,终于实现了她既能顾家又能赚钱的愿望。在建安区,这样的社区工厂有131家。
为打开镇村产业发展之“锁”,建安区精打细磨“社区工厂”,从车间选址、产业类型、运作模式等多方面着手,有效解决务工与务农,“钱袋子”与孩子兼顾的问题,带动6500余名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效的发展新路径。
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放电影啦!村文化广场放电影啦!”傍晚时分,建安区张潘镇盆里村的孩子们迎来了看电影的欢乐时光。
建安区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16支放映队伍放映电影2490余场,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广大农民精神生活更加富足。目前,该区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活动室,乡村文化建设结出累累新果。
“乡村全面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我们会抓好农业农村领域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奋力夺取秋粮丰收,持续发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抓实抓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工作,着力稳住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建安区委书记李晓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