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姚庄回族乡鸟瞰
□肖应辉杜冠甲文/图
九月的郏县大地,田畴叠翠流金,沃野岁稔年丰,美丽乡村处处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郏县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立足县域实际,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出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良好态势。
田畴沃野呈现“好丰景”
金秋时节,丰收的画卷在郏县大地徐徐展开,希望的田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郏县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的高产稳产,粮食总产常年保持在36万吨以上,被授予“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们村有2123亩耕地,以前,有些地块完全靠天吃饭,该浇水的时候水过不来、该收获的时候机械进不来。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现在俺村的地全部建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田成方、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进出方便多了。今年虽然遭遇了先旱后涝的极端天气,夏粮每亩产量超过1000斤,秋粮丰收也已成定局,每亩产量可比之前增收一二百斤。”薛店镇张武楼村党总支书记张水群感慨地说。
张武楼村是郏县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粮食丰产丰收的一个生动剪影。
郏县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选址,对田、土、水、路、林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全县农业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4万亩,“粮田”变“良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良田“种”出了丰收好年景。
提升农业技术,强化科技增粮措施。郏县在建好“良田”的基础上,全力推动科技赋能,“藏粮于技”让粮食丰收更有底气。
玉米挺拔生长果穗饱满,大豆植株茂盛缀着一串串豆荚。时下,长桥镇楼王村种粮大户刘宏伟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将迎来沉甸甸的收成。刘宏伟说:“经初步测产,玉米亩产900斤,大豆亩产260斤,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今年秋粮亩产值将超过2000元,每亩纯收入比单一种植高出200多元,可实现一季‘双丰收’。”
据郏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黄俊伟介绍,目前玉米套种大豆的地块陆续成熟,效果很好。今年全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万多亩,仅此一项,全县可增收200多万元。
“以前种地喷药靠人工,喷1亩地得一个小时。现在根据农情信息病虫害情况,农技人员用植保无人机喷洒,通过手机设定好程序,把调配好的药剂灌入药箱,喷一亩地只用2到3分钟,省时省力,均匀还不伤苗。”龙山街道种粮大户郭森强说。
农业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郏县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赋能作用,着力打好“科技牌”,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结合,加快示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
据郏县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该县发布推介农业主推新技术12项、优质品种15个,培训农民1.5万人次,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6%以上,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7%以上,全县良种良法入户率达98%以上,粮食单产提高,种粮效益提升,农民增产增收。
特色产业筑就“强农梦”
行走在郏县大地,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一处处农业产业基地绽放生机,恰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产业画卷。
郏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坚持走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全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丰收时节,“金叶”飘香。目前,烟叶种植基地随处可见烟农们忙碌的身影,采摘、上竿、烘烤,烟农脸上挂满了收获的喜悦。
“俺这儿气候好,土壤富含钾离子,烟叶品质高。今年俺种了80亩‘山儿西烟’,现在天气晴好,光照充足,烟叶长得硕大厚实,叶子落黄也好,炕了三四炕了,大都是中橘二、中橘三以上,看这架势,预计每亩收入至少在6000元以上,今年又是个丰收年。”9月15日,在郏县“山儿西烟”烟叶种植基地,55岁的堂街镇小寨村村民王孟军看着烟叶长势喜上眉梢。
郏县种植烟叶历史悠久,常年烟叶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是平顶山市名副其实的种烟大县和烟叶之乡,烟叶产业已成为郏县农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所出产的“山儿西烟”叶片肥厚、色泽金黄、油分适中、气味香醇、驰名中外,是中国浓香型烤烟的代表,也是上海卷烟厂、河南中烟等著名卷烟品牌的原材料之一。
为促进烟叶生产的高质量发展,郏县在种植方面持续采用新技术,推进“提钾降氯”专项行动,减少烟田氮肥施入量,增加有机肥和钾肥使用量,提高烟叶品质。
冢头镇达理王村村民高永乾是一位科技种烟示范户,今年种植了120亩烟叶。站在烟田里,他喜笑颜开:“在烟苗移栽后的四五月份,遭遇持续干旱天气,七八月份又遭遇连阴雨,由于烟田旱能浇、涝能排,烟叶基本不受影响,长势喜人。看目前情况,今年的收成还是很不错的,预计每亩收入在7000元左右。”
进入8月份,郏县烟叶普遍进入成熟采烤阶段。在烘烤方面,全面实施电烤,烘烤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安良镇酸庄村,薛战锋站在自家烟田边的电烤房前,打开烤房门,纯一色金黄的烟叶映入眼帘,醇厚的烟香扑鼻而来。
“电烤房烤的烟是一个颜色,烟烤到这种程度,烟农满意我心里也可敞亮。闻着烟香真是得劲!”薛战锋说。
据了解,今年郏县共种植烟叶10.3万亩,烟叶收购量预计超1000万公斤,可实现烟叶产业总产值3亿元以上,烟叶税收超7000万元。
走进堂街镇王楼村现代蔬菜产业园,一座座拱棚与温室大棚错落有致,日光温室大棚内满目新绿,连片的蔬菜种植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这里每天供应平顶山市区新鲜时令蔬菜10多吨,每亩纯收入1.5万元。
郏县把蔬菜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按照“强基地、扩规模、壮龙头、突特色”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蔬菜及食用菌种植,今年全县优质果蔬菌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20亿元。
郏县强化龙头带动引领作用,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成规模发展菌菜、水果、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18个和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2个。郏县因地制宜发展果蔬菌产业,丰盈了市民的“菜篮子”,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和美乡村绘就“新画卷”
一条条巷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一座座农家院落舒适雅致、鲜花绽放,走进郏县的村村落落,一幅幅和美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2024年3月15日,总投资3.98亿元的郏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项目顺利通过省水利厅试点总体验收。该项目治理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河道治理长度近100公里,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受益人口11.6万人。依托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结合临沣古寨、姚庄茶食、张良故里等文旅资源优势,水系沿线堂街镇、李口镇、姚庄回族乡3个乡镇的2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水美乡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带火了姚庄回族乡的精品民宿、高档农家餐饮业,带火了李口镇的果蔬种植业,带火了堂街镇临沣古寨文旅产业,和美乡村的生态“红利”变成百姓增收致富的“福利”。
“大街小巷都铺上了沥青路,畅通整洁,村里空闲地建成了小游园,栽上了蔷薇、月季和桂树,环境越来越好,住这儿心里可美了……”说起身边的可喜变化,李口镇东北村76岁的村民李朵赞不绝口。
姚庄回族乡的云河生态园等种植基地,是一处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旅融合”生态观光综合体。金秋时节,葡萄架下挂着一串串红葡萄,猕猴桃藤蔓下坠满密密麻麻的猕猴桃,枝叶繁茂的梨树上秋月梨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清香,游人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该乡引进特色精品民宿项目,全面布局“吃住行游购娱”业态,着力打造“康养旅游胜地”,先后建造“周末美食园”“农家休闲茶园”“金镶玉加工产业园”等6个园区,发展饭店、茶馆50余家,烧鸡、烧兔、牛肉店100多家,每年吸引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亿元。
郏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因地制宜抓规划,统筹推进“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等重点工作,建成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姚庄回族乡、黄道镇、广阔天地乡、龙山街道、东城街道等5个乡镇(街道)创建成为“人居环境全域整治示范乡镇(街道)”。郏县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村庄“颜值”与“气质”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如今,风光美如画,人在景中游,郏县正在不断书写和美乡村建设的优异答卷。
茨芭镇桃子又大又红
长桥镇辣椒喜获丰收
安良镇群众正在进行烟叶管理
茨芭镇烟农正在分拣打包烟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