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美如画,农民乐开花
桃花映红致富路
□杜福建李彦牛靖童文/图
仲秋时节,走进桐柏县的各个乡村,一条条道路宽敞整洁,一处处河道清澈透底、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一幅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
“千万工程”绘新景,和美乡村入画来。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桐柏县立足县情实际,创新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在强基础、兴产业、重治理、抓服务上下功夫,谱写出“山水桐柏”“大美桐柏”“生态淮源”“幸福淮源”新篇章。
规划引领宏图新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桐柏县委副书记、县长许晓燕表示,桐柏县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推进、全面铺开”原则,在全市率先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县乡村三级规划全覆盖,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幸福乡村脱颖而出。
“未来乡村”如何建?桐柏县按照“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的思路,从制定村庄规划入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开辟乡村发展新天地。
高效闭环抓落实,创新机制促发展。桐柏县从村庄编制规划实施之初就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制定科学规划、投资建设、制度创新等一整套推进措施。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各乡镇、相关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每月定期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一线解决问题,推动编制工作落实到位。
三级规划统筹编制,用足政策破解“钱从哪里来”。桐柏县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纳入村庄规划,统筹使用村庄建设用地指标,规划搬迁自然村(组)963个,腾退村庄建设用地2万亩,为乡镇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园或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用地指标4800余亩,每个乡镇不低于300亩。通过用好美丽乡村、红色文化遗址等品牌,月河镇西湾村、淮源镇老湾村、新集乡磨沟村等行政村向上级争取了一批专项资金。
“我们对标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千万工程’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开启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桐柏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诗庆说。
特色产业富万家
每年四五月份,安棚镇李湾村茶园都特别热闹。“采摘的新茶供不应求!”李湾村茶农李立国笑逐颜开,“我今年种茶100多亩,预计毛收入可达80万元以上。”
“屈指算来,我家种茶已经16年了,近年来,平均每亩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安棚镇李湾村已近古稀之年的种茶大户李修让说。
土地贫瘠的安棚镇围绕“特色农业镇”发展定位,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高粱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盘活荒山荒坡资源,规划建设了面积达1万余亩的茶叶种植示范基地,掀开了荒岗薄地种茶致富新的一页历史。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该镇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模式,年产香菇400余万袋,种植户户均纯收益16万元以上。在高粱产业发展上,与贵州省顺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周岗、万岗、朱洼、吕庄等行政村流转土地1万余亩,建成万亩高粱种植基地,采用“农户+集体+公司”产业发展模式,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安棚镇只是桐柏县产业富民的代表乡镇之一。近年来,桐柏县引导各乡镇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做大做强做“特”乡村产业,重抓重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打造以淮源、程湾、固县、吴城等山区乡镇为重点核心区的10万亩有机生态茶园,以毛集、黄岗、吴城、固县等乡镇为核心的20万亩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以大河、朱庄等乡镇为核心的15万亩板栗、核桃干果基地和埠江、固县、黄岗等乡镇5万亩桃、梨等水果生产基地。新集乡磨沟村获得省级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固县镇成功入围2023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目前,全县以茶叶、菌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已初具规模,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80万亩,产值28亿元以上,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59%。
桐柏县还依托良好生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业,开展各类特色农业采摘体验活动,促进农业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业竞争力显著提高,村集体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环境蝶变幸福多
街巷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厚,景观各具特色,休闲氛围更浓,清淮街道的变化当地居民感受最深。“现在道路改造好了,排水系统通畅了,环境变美,生活越来越舒心了!”家住清淮街道莲花堰安置区的居民舒义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以老旧小区改造为载体,清淮街道先后对40余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亮化、美化,累计修复路面5.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484盏,粉刷美化墙体8.6万平方米。在环境质量提升过程中,他们注重文化引领,美化小巷墙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文明家庭教育等元素,一面面原本斑驳脏乱的墙体摇身变为“景观墙”。在小区管理上,注重建立精细化、长效监管体制机制,每年投入20余万元购买物业服务,对区域内背街小巷进行清理打扫;同时,由社区网格员对物业进行监管,对重点环境问题实时交办,确保有人管、有人治、管得好。
农村环境关乎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桐柏县全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仅2023年就新建美丽小镇1个、“四美乡村”12个、“五美庭院”2930个。加强生活垃圾治理,推广“二次四分法”“两桶一袋”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转运设施与分拣中心建设,促进垃圾治理监管常态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乡镇政府机关驻地、城乡接合部、臭水体集中区域等乡村生活污水,推动城镇污水设施建设和运维管护服务向乡村延伸,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8.37%。实施农户改厕行动,整村推进,加强改厕后期管护服务,规范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已改造厕所531个,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改善村容村貌,清除村庄户外广告,规范农村自建房管理,推进危房改造和“空心院”整治。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7个,打造“千万工程”循环示范带6条。
服务升级漾新风
近日,月河镇徐寨村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便民小屋,每个月的16日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理发洗头、照相等服务。每当有老人前来,理发师热情地与老人亲切交谈,询问理发需求,为老人修剪出满意的发型。
徐寨村留守老人多,他们因年龄大走路非常不方便,以前每次理发需要走上半天去街上,便民小屋的设立很好地为老人解决了这一忧心事。徐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先爱表示:“我们以打造乡里中心典范为契机,设立便民小屋,以党员志愿服务为支撑,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乡里中心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爱和温暖。”便民小屋的设立不仅打通了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为群众提供了多元化服务,满足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
近年来,桐柏县着力实施乡村(邻里、社区)中心创建行动,因地制宜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10分钟健身休闲圈”等,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实施“亲民化改造”工程,立足居民实际需要,拆“柜台”,设“客厅”(会客厅),建设“易进入、可互动、能共享”的开放式空间,为群众提供“面对面、零距离”服务。强化地域特色文化IP场景化应用,增强群众归属感。
桐柏县坚持聚焦特殊群体,强化社会救助,采取“社会募捐+财政支持”模式,设立“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加快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打造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县养老机构已达198家;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需要特殊照料的空巢、高龄老人家庭安装紧急救助器,加装高清视频监控,开通社区服务热线,为老人提供上门代办服务,持续打响桐柏康养品牌。
诗画村落,幸福淮源。一幅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青山秀水间徐徐铺展,桐柏革命老区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兴高采烈的采茶姑娘
村支书变网红,直播带货真利民
“四季村晚”群众性文化活动剪影
志愿服务进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