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生态靓人才聚
第40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28期:第40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20

产业兴生态靓人才聚

--内黄县乡村振兴新变化走笔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盛夏时节,内黄县东长固村油葵花竞相绽放 焦国建摄

□王都君刘小方

乡村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田垄阡陌,和美安宁,村民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近日,笔者在内黄多地乡村看到,从产业延链开新路到线上线下扩销路,从人居环境改善到擦亮生态底色,从人才归乡到中外人才参与乡村共建,一处处新变化,透出乡村里的十足干劲。

新形势下如何振兴乡村?“唯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瞄准产-村-人融合发展多措并举,使乡村与城市协同共进,乡村才能迸发新活力。”内黄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东说。内黄县各乡村着力优化资源配置,不遗余力扮靓颜值、振兴产业。

梁庄镇蔬菜种植基地 尹明晓摄

产业兴,拓思路谋发展

金秋时节,万物丰盈,美丽的丰收画卷在田地展开。

眼下,正是秋梨飘香上市的好时节,内黄县亳城镇南野庄村种植的秋月梨迎来了采收期。走进南野庄村梨园,只见梨树一行行整齐排列,密密麻麻的秋月梨压弯了枝头。种植户们正忙碌于田间地头,采摘、装车,一派繁忙的景象。

南野庄村村民靳金生种植秋月梨已有五六年,看着自家园子里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秋月梨,喜笑颜开。“我种了6亩秋月梨,这个梨口感非常好,水分大、甜度高,而且梨核很小。”靳金生介绍说,“现在梨的收购价是三块多一斤,这一亩地能卖一万多元,6亩地能卖7万~8万元。”

秋月梨因其个头大、外皮金黄、果肉呈乳白色、口感脆甜无渣、汁水丰富而名声大噪,一跃成为秋季的爆款水果。“我们村种秋月梨已经6年了,目前种植秋月梨40多亩,每亩产优质梨5000多斤,平均收购价一斤三块多钱。”南野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民山介绍,“很多客户都提前预订,远的有上海、深圳,近的有周边的县市,如安阳、濮阳、滑县、鹤壁等。这40多亩梨树,能为我们村带来四五十万元的效益。”

近年来,亳城镇立足乡村特色,深挖乡村潜力,扶持农户规模化发展乡土特色农产品,助力农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而在繁阳街道东长固村花生种植区,又是另一番丰收的景象。早熟花生已经收获,晚熟花生仍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种植户张社军正忙着晾晒早熟花生。“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早熟花生每亩地产量在700斤左右。”张社军说,“经过几天晾晒,就能够卖给我们村集体合作社了,而且是高于市场价两毛钱的价格。我这30多亩花生能多卖5000多元呢。”

村集体合作社为什么能够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回收花生?东长固村党支部书记樊军作出解释:“我们村是沙土地质,村内9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高油酸花生。传统的售卖方式是卖给附近收购商,农产品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为了提升花生的种植价值,我们想到延长花生产业链,于是以村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注册了‘合百福’品牌,同时与省粮油龙头企业‘淇花’集团签订‘双绑’合作协议,实行高油酸花生订单化种植,并冠以‘合百福’品牌进行销售。”

东长固村的发展是内黄县通过补链延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缩影。目前,梁庄镇剁椒厂、马上乡手工挂面、楚旺镇豆沫粉等一系列产品,都是内黄县农产品补链延链工作取得的成效。“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内黄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东表示,“内黄县将立足重点优势产业,围绕‘强龙头、带基地、建园区、延链条、育市场、创品牌’的思路,让特色农产品在延链补链强链的助力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生态靓,美丽乡村魅力足

走进后河镇,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小徐村街道两侧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墙绘映入眼帘,与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巧妙融合,相映成趣。

“小徐村紧邻濮阳市区,内黄县每年举办的红枣文化旅游节主场地也在小徐村附近。在打造过程中,我们依据地理优势,突出文化、旅游、农业相融合的主题。”后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国强表示。

作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后河镇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厚植乡村生态底色,因地制宜,打好“宣、拆、修、治”组合拳。多方筹资6800余万元改造提升道路、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让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后河镇建成了“文化桑村”“森林路洲”“桃源贾河”“风情小徐”“红色余庄”等5个示范村,形成了一村一景、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在后河镇余庄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一条条道路平坦笔直,一根根电线杆整齐排列,一排排灌溉设施矗立田间。原来地块零碎不平整,现在小田并成大田后,不仅节省了收割费用,灌溉设施改进后节水又节肥,仅种植投入就比原来节省了20%。后河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以余庄村为试点,发动群众破田破埂,推行小田并大田,让每户村民得到整块承包地,便于集中耕作经营。余庄村的西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00余亩,仅西瓜种植一项,就能给村里的种植户带来上千万元的经济收入。余庄村连续五年举办“西瓜节”,吸引了周边市县的游客前来采摘,“余庄西瓜”名气越来越大。如今,皮薄、沙瓤、蜜甜的“余庄西瓜”闻名四方。

在梁庄镇石庄村小石潭边,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几位村民坐在潭边的亭子里,欢声笑语不断。“以前这里就是个脏臭的大坑,大家都绕着走。现在可好了,变成了这么漂亮的地方,我们没事就来这里坐坐,心情都变好了。”村民于清增笑着说。

昔日废弃的坑塘、排水沟和垃圾填埋坑已旧貌换新颜,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更是内黄县乡村振兴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根治村内废弃坑塘、排水沟、垃圾填埋坑等重点部位的环境问题,梁庄镇积极探索“党建+”坑塘治理新模式。结合各村坑塘的实际情况,坚持“一坑一特色,一塘一风韵”,以“各美其美”有效破解农村坑塘治理难题,让人居环境焕发出新的光彩。

坑塘中的垃圾既有村民的生活生产垃圾,也有雨水聚集形成的自然水体。治理坑塘不可能“单兵推进”,必须源头整治、综合整治、群防群控。梁庄镇为每个坑塘逐一建档命名、登记造册,并配备镇村2名责任人作为“坑长”,负责协调镇村两级干部对坑塘进行日常巡逻和管控,定期组织村民清理垃圾、维护环境。梁庄镇按照“一坑一特色、一塘一策略”对各村坑塘进行分类打造,用于养鱼、垂钓、乡村旅游等。每坑有景,每景用心,达到精细化治理的目的。

“我们根据每个坑塘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不同的治理方案。”梁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军伟介绍说,“比如李官寨的凯旋塘,我们就利用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势,打造成了垂钓生态旅游点;而梁庄村的固本塘,则注重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恢复了坑塘的自然生态功能。”

目前,梁庄镇已经或正在打造的坑塘包括石庄的小石潭、段村的昆水塘、梁庄村的固本塘、李官寨的凯旋塘、牡丹街的卫都渠、西大城的立信塘、长均寨的伊人塘等。这些坑塘各具特色,为其他村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近年来,内黄县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水、电、路、通信建设,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0公里,饮水管网改造投资约230万元,建成79座5G基站实现县城和乡镇政府驻地5G全覆盖,2024年计划投资15300万元推进电力升级改造。产业发展上,推动农村产业升级,鼓励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种植内黄大枣、花生等,引进企业发展深加工,挖掘资源开发旅游。环境治理方面,建成16个乡镇污水处理站,近300个村庄完成主街道下水道建设,所有村庄实现市场化保洁,建成16个垃圾中转站和1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此外,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和活力。

人才聚,出谋划策促共建

提升百姓宜居宜业幸福感,推动更多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向乡村,打造形态优美、独具韵味的乡村风貌是基础和关键。

在内黄县田氏镇西口上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池晓磊正和几个村民在郁郁葱葱的药材基地里拔草。“中午天气热,这不趁着太阳下山的时候赶紧把杂草拔了,基地里的中草药不使用除草剂,都是人工除草。”现年35岁的池晓磊说。

当问起返乡创业的原因,池晓磊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在深圳给别人种植中草药,一干就是6年,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看到别人种植中草药都鼓起了‘钱袋子’,就在想自己家乡发展中草药种植。”池晓磊说。村党支部书记一次次地给自己打电话,希望能用学到的技术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更让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

“我找到几种适合北方种植的中药材品种。2022年初次尝试种植,在村内种植了30多亩白术和凤仙透骨草。克服了种植过程中的种种困难,30亩试验田净利润有10余万元。”池晓磊说。初次试验种植成功也坚定了他的信心,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今年他扩大了种植规模,流转土地290余亩,种上了赤芍、白术、知母等五种中药材。药材收获后预计净利润达200万元。

谈起中药材的销路,池晓磊信心十足,“近年来,市场上对中药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和药材收购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都是订单种植。药材成熟时公司会上门回购。”池晓磊说,不光卖成品药材,目前培育出来的药材苗木已经销售到了湖北、新疆等地,中药材种植收益明显。

近年来,内黄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土地资源优势,抓能人返乡,全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农户增收致富。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作为农业种植大县,内黄县重点培养了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杨广军是当地一位拥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他在田间地头成长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他创造了大蒜套种朝天椒“三二”模式,并大力推广小麦、大蒜套种朝天椒种植达40万亩,辐射周边县市2万余户,这一成果荣获了安阳市科学技术普及二等奖。

对于职称的评定,杨广军深有感触。以前,他经常受邀到外地讲课,但每当被问及职称时,他总是无言以对。直到人社局联系他,告诉他农民也可以申报职称,他才意识到职称的重要性。如今,他拥有了高级职称,并被潍坊科技学院贾思勰农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职称的评价不仅提升了他的对外交流身份和授课待遇,更是对他农民种植技术的肯定。

为做好职称评定工作,内黄县摸清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底数,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数据库,并进一步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梯队。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产业振兴,要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和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张玉东说。

后河镇桑村宽阔整洁的街道 刘小方摄

大桃迎来丰收季 刘肖坤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