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乡村美”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近日,走进杞县傅集镇安庄村,如同进入一处森林公园,百年古树在微风中摇曳,晾晒的玉米满目金黄,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近年来,杞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空心院整治、路域环境治理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提升村庄“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水平,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安庄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聊着村里的新变化。“俺们村不仅有绿树环绕,而且主干道和背街小巷也都硬化了,每天都有环卫工人打扫,特别干净。大家集思广益,每个街道都起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古树巷、行军巷、游园巷……这些巷名起得特别好,生动展现出了俺村光辉的历史、幸福的当下!”安庄村村民安连廷自豪地说。
目前,安庄村按照“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宜果则果”的原则,已改造连片空心院140多处,以村级文化广场、6个小花园、8个果园、10个菜园、5个亭台、7条胡同贯通全村的设计格局,把安庄村建成了一个个游园、花园、果园、菜园、亭台水池等自然贯通的大公园。
离安庄村不远的宗店乡程庄村、刘庄村,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梢、穿过窗棂,映照在修葺一新的革命纪念馆内的老物件上。纪念馆内,枪械、靶子、沙袋、炮台等模具一应俱全,俨然是一座小型练兵场。
“村子近几年变化很大。”刘庄村村委委员陈秋英说,“我们村街道干净整洁,有文化广场供村民们休闲娱乐,革命纪念馆中英烈的事迹指引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干好乡村工作,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目前,宗店乡以革命老区程庄村、刘庄村为基点,集中展示豫东地区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组织、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按照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宗店乡建成红色展馆20余个,对乡村街道、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提升,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保护了红色文化资源。
据统计,2023年,杞县打造了20个“示范村”、20个“提升村”,治理空心院2339处,改造农村公路50公里。“今年以来,全县健全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积极推广房前屋后、空闲地、空心院等‘一宅变四园’资源化利用,提升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杞县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杞县将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服务功能,立足村内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不断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串起农民“致富链”
当前,正是花生收获的季节。9月3日,走进杞县阳堌镇西营村,成片的花生田映入眼帘。绿油油的花生田下,藏着一个个颗粒饱满的“致富果”。田间,花生收获机履带翻滚,机声隆隆。农民站在花生收获机旁,看着从田地里“翻”上来的花生,脸上绽放出了笑容。
从小面积种植,到大范围推广;从售卖农作物,到办厂深加工……近年来,杞县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扶持、市场导向,围绕花生、大蒜等产业调结构、挖潜能、促振兴,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打造集农作物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沙质土壤,使阳堌镇花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万亩以上,年产量4800万斤,产值一亿多元。”在西营村花生田间,该镇纪委书记吴帅现场推介起了阳堌花生。
走进阳堌镇张寨村花生米加工基地,往来的花生种植户络绎不绝。“近三四年,俺都来这儿卖花生米,在家剥好就拉来。签了订单合同,比走街串巷的收购小贩高两毛钱呢。今年,我家花生米收了一千多斤,按照每斤四块五来算,能挣五千多块钱。”坐在满载花生米的三轮车上,阳堌镇黄二庄村村民朱凤杰高兴地说。
花生到达加工基地后,就开启了“奇妙之旅”。经过去石机、筛选机等自动化设备后,一粒粒品质上乘的花生米,就顺着巨大的“漏斗”滚落在工人们早就准备好的编织袋中。随后,这些优质花生米有的进入粉碎机变成了花生碎,有的进入炼油车间提纯出优质花生油,还有的经过腌制、油炸、包装,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杞县是中国大蒜之乡,在当地做强花生产业的同时,大蒜也成长为百亿级的大产业。杞县大蒜区域种植面积70万亩、总产量90万吨,年交易量200万吨,大蒜产业总产值242亿元,均稳居全国县域第一位。“这几年,杞县大蒜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秉持‘规模化发展、精深化加工、品牌化打造’思路,使杞县大蒜享誉海内外。”杞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何永涛介绍说。
走进杞县大蒜交易市场,只见蒜农围坐在蒜堆前,忙着给大蒜去皮装袋。虽然当下不是大蒜收获的季节,但大蒜交易市场依旧向往来客商提供着品质上乘的杞县大蒜。“杞县拥有专业化大蒜交易市场和各类大蒜交易市场30多个、贸易企业130多家,年交易额110亿元;拥有冷藏企业200多家,年贮藏能力超110万吨。通过我们专业化的市场,能够为往来蒜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杞县大蒜行业联合会秘书长陈新奇介绍说。
蒜粉、蒜片、蒜泥、蒜粒……走进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潘安食品)展厅,大蒜制品琳琅满目。独头蒜经过特殊发酵工艺转变成黑蒜,口感酸甜软糯,是潘安食品的“明星产品”。潘安食品研发中心实验员韩俊俊介绍,黑蒜的口感去除了大蒜独有的辛辣,营养成分却是普通大蒜的10~20倍,可以提高肠胃蠕动能力。
2023年,河南省唯一一家大蒜及大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杞县落户,杞县建成了集绿色生态种植、加工、研发、质检、贸易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大蒜现代产业园,拥有国内最大的大蒜交易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杞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使大蒜突破“原字号”“食字号”,向“健字号”“药字号”“妆字号”产品进军,做足做透农产品精深加工这篇大文章。
一业兴,百业旺。杞县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持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全力打造花生、大蒜等农作物全产业链条,产业效益不断增加。未来,杞县将加快补链、延链、强链,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特色种植促民富
9月的中原大地,金风送爽,瓜果飘香。9月18日,走进杞县官庄乡,梨树一望无际,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秋月梨挂满枝头,阵阵梨香扑面而来。梨树下,果农们忙着将秋月梨采收、装箱,等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前来采购。
“我种植梨树已经有十年了,由原先的100亩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亩。梨树种植投资少、收益高,每亩能挣七八千块钱。今年主打的品种是秋月梨和晚秋黄梨,口感都很好,而且无公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我们注册的‘杞国金果’商标现在已经是河南省驰名商标。”梨园负责人张新生表示。
据了解,官庄乡西岗村2019年7月开始实施梨园种植项目,争取省财政资金25万元,流转土地40亩,用于梨树种植。截至目前,官庄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机制,种植红梨、贡梨、韩国蜜梨等,带动周边群众扩大种植规模至1000余亩,亩产4000~6000斤,带动群众就业增收100余人。
官庄乡副乡长、宣传委员徐晨曦介绍说,得益于梨园种植项目,该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环境更加良好,文化内涵更加深厚。2023年以来,该乡先后举办了两届梨花节,以花为媒、以节会友,让梨花节成为官庄乡的新亮点、新名片。依托梨花节,官庄乡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表彰活动,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充实了起来,文明新风吹遍官庄大地。
在沙沃乡杨寨村,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绿油油的小青菜长势旺盛,再有一个星期,就能进行新一轮的收割。“俺今年承包了10座大棚种植小青菜,28天左右收一茬,冬天生长期长一点儿,算下来一年能收8茬,每座大棚一年能挣1万多元。”杨寨村村民王良辉介绍说。
杨寨村村干部胡金萍介绍说,2019年,在沙沃乡政府的支持下,杨寨村建设了30座大棚,专门种植小青菜。刚开始群众不知道大棚的效益,处于观望状态。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大棚种植小青菜效益高,一棚一年能挣万把块钱,于是十里八村的群众纷纷前来承包,现在已经发展到了近300座大棚,杨寨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示范村。
“割小青菜的时候,黄叶不要,烂叶不要。割一筐能挣四块钱,割一天能挣两百多块钱。”杨寨村村民张双英是割菜工人,2019年第一批小青菜成熟了就开始进棚干活,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割菜技巧。“乡里为了鼓励大家种植小青菜,还专门举办了收割小青菜大比武活动,我因为手速快,拿了第一名,得了五百块钱奖励。”张双英说。
“之前,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现在几乎都见不到了。蔬菜大棚就在家门口,村民拿起小刀就能进棚割菜,哪儿有空闲打牌呢。”谈起村里的变化,胡金萍说,“这几年,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村里的背街小巷也全都铺成了水泥路,还有好几个村民从外地返乡创业,种菜收菜送菜一条龙,村民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沙沃乡副乡长袁飞飞介绍说,杨寨村产业园总投资132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66万元,社会资金360余万元,建成大棚292座、占地1050平方米的蔬菜预冷分拣车间一座。在沙沃乡党委、乡政府的引领下,杨寨村产业园通过采取“流转脱贫户土地、合作社经营、脱贫户园区务工、兜底保障、产业奖补”五种方式,全力打造“政府+公司+合作社+脱贫户”利益共同体,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联农益农带农产业发展机制。目前,沙沃乡有650名脱贫户、1200名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在杨寨村产业园就业。
杞县是农业种植大县,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近年来,杞县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果农的“钱袋子”,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下一步,杞县将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进一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影响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本版撰稿:刘慧敏叶中琳李廷斌焦洪涛刘启旸李翎畅
美丽的杞县乡村孟亚威摄
安庄村一角刘启旸摄
城郊乡学生在梨园写真
刘银忠摄
傅集镇安庄村收获玉米刘启旸摄
五里河镇葡萄园喜获丰收刘银忠摄
宗店乡干净整洁的乡村小路刘启旸摄
潘安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内的大蒜制品刘启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