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农业产业“破圈”出彩
第1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28期:第1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20

河洛特产向“优”而行

洛阳农业产业“破圈”出彩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许金安张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金秋时节,从黛眉之巅到黄河岸边,从伏牛山到伊洛河畔,稻菽金黄,瓜果飘香。

洛阳,丝路起点,黄河明珠。山地、丘陵、平原、湿地,地形多样,物华天宝。

富硒小米、水果红薯、“长在雪地的玉米”“像乒乓球一样大的樱桃”“含糖量18%的瑞香红苹果”,老酸奶、酸牛肉,嵩胡、菌陈汁……

这些带有浓郁河洛气息的土特产及衍生品,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美味佳肴,让人口舌生津。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出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

近年,洛阳坚持富民导向,持续推进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和“4+2”阶段性重点工作,聚集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构建产业体系;建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三产融合;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带农活力;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全力打造绿色杂粮、肉牛奶牛、中药材、食用菌、优质林果五条全产业链,助力特色农产品出圈出彩。

以“特”聚力向“优”而行

“家人们好,欢迎来到‘大谷优选’电商助农直播间。这两款是今年的新米,‘伊川小米’和‘寇店小米’硒含量高,口感软糯香甜……”

9月18日上午,伊滨区寇店镇孙窑村直播基地,主播徐倩倩在直播间热情推介。

而在数公里之外伊川县吕店镇的小米基地,30多名群众正在生产线分装小米。

伊川县位于北纬34度优质谷子的黄金产区,地处我国小米主产区的最南端,富硒带最北端,富硒土地50万亩,是唯一既富含硒土壤,又规模性种植谷子的区域。

伊川抢抓机遇,编制了“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突出小米、红薯特色产业,构建了“2+2+N”富硒产业体系。

寇店镇与吕店镇一座万安山之隔,近年发展谷子3000亩。今年4月,孙窑社区成立了电商公司,直播销售以“伊川小米”和“寇店小米”为主的农特产品。

伊川县谷子、红薯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辐射带动13万人,年产值22.3亿元。

如今,谷子、红薯已成为洛阳重点培育的绿色杂粮,与肉牛奶牛、中药材、食用菌、优质林果一起构成了洛阳“五大”特色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因子。

汝阳县与伊川县地头相连,人文相近。近年,汝阳主打富硒“水果红薯”和“汝阳花菇”。

汝阳县是我省十大食用菌基地县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汝阳香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

目前,汝阳县培育市级以上香菇龙头企业9家,标准化基地147个,年种植1.5亿袋15万吨,有鲜花菇、香菇脆、香菇预制菜等20余种,综合效益47亿元。付店镇和三屯镇、十八盘乡分别入选全国和我省“一村一品”(香菇)示范镇。

山高水长,天生好药。嵩县是伏牛山道地药材产区,是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十强县之一。本土药材1310多种,进入市场的有364种,中药材面积70万亩,超过50%的农户参与,行业年产值超60亿元。

牛羊产业发展态势正劲。嵩县和新安县是河南省肉羊大县培育县,伊川县和洛宁县是后备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汝阳县和孟津区等6个县区是河南省养牛大县培育县,占全省40个养牛大县的15%,居全省第二位。截至2024年6月底,洛阳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51.85万头、171.1万只。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新安樱桃”从汉代起到明清,一直为朝中贡品。作为全国露天樱桃成熟最早的区域,“新安樱桃”常年保持在10万亩,年均综合收益18亿元。

此外,洛宁苹果、金珠沙梨,偃师葡萄,孟津梨,栾川红心猕猴桃,伊川树梅,嵩县蚕桑等特色农产品,都享誉全国。

目前,洛阳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级产业强镇5个;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分别有8个、15个。

让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农业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收获不仅来自大地磅礴的力量,也离不开科技赋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2023年以来,洛阳遴选推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谷子宽窄行种植及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等15项技术,为丰产丰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3年,新品种“豫谷28”单产达620.9公斤,创河南省示范方高产纪录。

2024年9月,伊川县种植的“中谷25”实测亩产达到625.92公斤,创下了我国夏谷区谷子亩产高产纪录。

9月18日,孟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洛阳市农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子生物实验室里,“西瓜大王”朱忠厚正和助手一起查看最新培育的西瓜品种。

朱忠厚研究西瓜40年,培育出无籽西瓜、袖珍西瓜等几十个品种,先后在全国建立19个试验基地,在26个省推广38万亩。

孟津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河南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涉及5个镇59个行政村10.5万亩。

邙山土培育、黄河水浇灌,让孟津区发展现代农业有了地利条件,成就了洛阳城市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奶瓶子”。

目前,孟津区有500亩以上农业园区55个,家庭农场70多个,市级龙头企业57家。

近年,新安县的“5G”辣椒“红”出了圈。主产区铁门镇依托辣椒种植地理优势,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建5G数字辣椒示范基地,实现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数字化。相对于传统人工种植,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农药使用量降低60%,病虫灾害损失减少70%,每亩节约水肥药成本约500元。

“5G”辣椒厚植了新安特色农业产业底色,也是洛阳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栾川县也是依靠科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探索者。

栾川用工业思路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围绕食用菌、中药材、蕙兰、乡村旅游四大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以及品种保护240万亩。

嵩县则将中药材产业转型发展放在了高标准建设“中原药谷”上。

“中原药谷”坚持协同创新、科技集聚、“三医”联动、“三创”融合理念,构筑企业出题、科学家答题、政府支持的创新创业新生态。

目前,“中原药谷”入驻院士、专家创新团队13个,建成创新中心7个,已提供“点餐式”科技服务31项,成功转化落地创新成果17项。今年5月下旬,“阡陌桑田”牵手山西农业大学杨宁教授,攻克了“僵蚕入药”技术,让蚕农收入翻番。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之举、必然之举。

科技助推产业转型。近年,洛阳本土农特产品已走上了精深加工快车道,一大批加工生产基地投入运营。红薯被制成了酸辣粉、薯干、薯片;用樱桃、猕猴桃酿出的酒品质一流……

让经营主体多起来强起来

9月17日,中秋节当天,嵩县城关镇叶岭村丹参基地又迎来了旅游小高峰,骑行、打卡拍照者络绎不绝。

“当初合作社选择种丹参路子是对的,如今村子变景区,群众闻着花香去致富。”叶岭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喜上眉梢。

2021年5月,叶岭村成立民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让群众“租金+薪金+股金”收入倍增。

叶岭有丹参2400亩,2023年股东(群众)分红150万元;“三金”叠加“叶岭模式”在洛阳推广。

洛阳在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中,强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优质市场主体培育,通过土地流转、乡村运营、乡贤返乡创业等有力抓手,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目前,洛阳2823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罗宏伟说,洛阳有家庭农场157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66个;有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41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9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是洛阳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洛阳推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举措、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鼓励乡贤返乡创业,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传、人才回乡。

这些乡贤中,不但有靠技术立身的“中国乡村菌业专家”石灵水、“西瓜大王”朱忠厚、“苹果大王”韩秋亮、“桑蚕丽人”楚小莉;而且有以“生生乳业”“牛二代”宋锶源、“金珠沙梨”“梨二代”李萱萱、“君山红酒业”“桃二代”苏朝辉等为代表的庞大年轻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他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目前,洛阳有1 .5 万多名乡贤返乡创业,领办实体1 .4 万多个,带动就业30多万人。

让优质农产品靠品牌“出圈”出彩

市场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农产品最重要的不在种,而是在销售。农产品种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如何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是最关键的,因此要树品牌。

“不仅要种好樱桃,更要讲好樱桃故事。”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三的话引人思考。礼河村有3000亩“新安樱桃”,村子成立有“樱嫂”导游团,每年樱桃季,张三编排的小品《樱桃沟游记》总是让人津津乐道。

伊川县鸦岭镇10多名“百岁寿星”长寿秘诀之一在于常年吃富硒红薯,为此当地推出了“岭上西薯富硒甜,很多人吃了100年”的宣传口号,并通过“岭上西薯”的品牌灵魂--健康长寿薯,创作出“红薯寿星”品牌图腾,巧妙将中国传统文化图腾转化为独有的品牌符号,为产品注入了文化价值。

罗宏伟介绍说,讲好故事、打响品牌,才能为农产品广开销路,铺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故事讲得好,品牌出圈早,才能吸引社会资本“源头活水”流向乡村,变财政“输血”为产业“造血”,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嵩县“闫庄大葱”叫“行礼葱”,武则天赐名;“柴胡”叫“嵩胡”,因柴兄胡弟在嵩县发现而得名;“偃师银条”最初叫“尹条”,与宰相伊尹有缘。

在品牌培育上,洛阳形成了以“伊川小米”“汝阳红薯”“宜阳杂粮”为主的杂粮产业,“汝阳香菇”“栾川高山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偃师葡萄”“新安樱桃”“洛宁苹果”“孟津贡梨”为主的水果产业,“洛阳丹参”“嵩县皂角刺”“栾川山茱萸”“宜阳艾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等。

8月19日,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公布,洛阳8个优质农产品上榜。至此,洛阳有国字号“名特优新”91种,居全省之首。

近年,洛阳以5条特色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争创“三品一标”农产品366个,涵盖水果、蔬菜、肉蛋奶、食用菌、粮食及其加工品、干果共六大类,成功创建栾川玉米、洛宁苹果、汝阳红薯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总量居全省前列。

洛阳以“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出、卖上好价钱”为目标,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云发展”等品牌营销,让农业品牌活起来、亮起来、强起来。

“引进来”。借助每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邀请农产品采购商参观考察、合作洽谈。

“走出去”。组织参加“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河南省2024年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等展销推介;开设上海洛阳名优农产品精品馆;参与“中国品牌日”媒体深度宣传。

“云发展”。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品牌营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培育网红,培育代言,通过“直播带货”等扩大销售网络和覆盖面,推动农业品牌企业、特色农产品与“网红经济”深度融合。

“土”有根“特”有品“产”有链,特色品质品牌,出新出圈出彩。

秋来到,谷物收。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连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模式已经在洛阳全面铺开,乡村振兴的热浪在古都洛阳涌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在河洛大地徐徐展开,沉甸甸的丰收,写在泥土上,也映在乡亲们的心里,那是一种不断丰盈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链接

洛阳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坚守防止返贫“一条底线”;突出“三清两建”、乡贤返乡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五个抓手”;强化党的领导“一项保障”。

“4+2”阶段性重点工作:发展特色产业、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劳动力技能培训和乡村治理、农村金融服务。

黄河岸边麦浪香王亚峰摄

汝阳香菇种植吴新会摄

洛宁苹果现代化分拣线李峰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