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区城乡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第2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28期:第2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20

五共五连创新推进

偃师区城乡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雷王祝鹏

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遗址,“文明的曙光”永照;玄奘故里,“追求的精神”长存。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纵观偃师的发展,从不缺创新因子。从“县”变“市”到“区”,既具有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又深度嵌入乡村发展血脉,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偃师区亟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关键。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挺膺担当,向“新”而行。

近年来,偃师聚焦洛阳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和“4+2”工作重点,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小麦育种、农文旅融合、花卉苗木、果蔬种植4大特色产业,创新实施“五共五联”连片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以强带弱、组团发展”的连片共富新路子,实现了从“一村富裕”向“连片振兴”到“区域共富”的乡村蝶变。

连片推进打造“区域共富”新模式

9月17日,中秋节,位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东侧的二里头农耕研学实践中心,研学团队络绎不绝,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亲子社教活动。竹条扎灯、裁剪贴纸、创意手绘,让传统手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体验非遗文化,传递中秋美好祝福。

偃师依托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统筹规划,将翟镇、岳滩两个镇的二里头村、前李村、甄庄村、圪当头村等10个行政村,打造二里头三产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起了大食堂、农耕研学基地,乡亲们“用艺术点亮乡村”,走出了文旅文创研学富民之路。

这是偃师创新实施“五共五连”连片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近年,偃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集中连片打造模式,通过以强带弱、联动发展等机制,提出了“五共五连”新机制,构建了“四区三带两环多点”发展格局,引导乡村向集中连片、全域提升、全面振兴转变。

产业共谋,实现连片发展。围绕小麦育种、农文旅融合、花卉苗木、果蔬种植4大产业,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建立农户、村集体、种植大户、公司的利益共联、发展共谋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56个,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加强与大华种业公司合作,辐射带动7个镇(街道),以“种植、繁育、推广”和“粮食种植-收购、加工-食品生产-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小麦育种和加工全产业链,争创全国制种大县。

设施共建,实现连片完善。供排水一体化建设管网进村、全面运营,全区智慧化平台建成运行;敷设燃气管道村庄95个,投运村庄燃气管道超820公里;改造户厕6.3万座,全域推进189个村垃圾“二次四分法”,占比84.4%;新建和改造通村道路80公里,畅通了各片区间和片区内部路网,带动了沿线经济。

服务共享,实现连片提升。聚合政务、便民、商业等功能,“依民所需”建成辐射带动型乡里中心32个;谋划布局100座篮球公园,已建成79个;“市场化运营”以场地换服务、公建民营、政企合作、村社企联合等形式,建设乡村大食堂34个,开办“乡里学堂”61个;成立“乡里技能培训中心”,80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创业;构建区、镇、村三级医疗体系,实施村标准化卫生室+签约家庭医生,让群众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乡村共管,实现连片治理。探索推行“以强村带弱村、以强村带片区”党建帮扶新模式,合力促发展。目前,“五星”支部村(社区)15个、“四星”支部村(社区)41个,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3个;谋划建立了12个地域相邻、产业相同或产业互补的产业互助型联合党委,形成理论联学、阵地联享、活动联办、人才联育、发展联动、治理联抓的发展模式。

资源共配,实现连片投入。聚焦“人、地、钱”,畅通资源要素,把资源协同集中、连片配置。目前,已投入资金1.5亿元,发行专项债3.8亿元;做到对示范区内建设用地应保尽保,为片区项目解决建设用地273亩;选派16名科技特派员,带领百余名农技人员,实现乡镇和片区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产业共谋、设施共建、服务共享、乡村共管、资源共配,实现了规划连片实施、资源连片投入、产业连片发展、环境连片提升、乡村连片治理,乡村振兴“偃师样板”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偃师“五共五连”连片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是“四区三带两环多点”。

“四区”,即以鹿峰、汤泉等村为中心,打造北部绿色生态振兴示范区;以甄庄、圪当头等村为中心,打造二里头三产融合创新示范区;以缑氏、金屯等村为中心,打造玄奘故里乡村建设示范区;以山张、柏峪等村为中心,打造南部生态涵养示范区。

“三带”,即南部山水、中部文化、北部民宿三条产业带。

“两环”,即由高速公路形成的大环线和由伊洛河、干线公路形成多个小环线。

“多点”,即沿环线布局的多个亮点。

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偃师片区带动,全域提升的“五共五连”连片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正在绘就古亳大地乡村振兴新格局。

立足特色构建“产业多元”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

偃师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北部为邙山丘陵,中部为伊洛河冲积平原,南部为万安山低山丘陵。

特殊的地貌特征,为偃师现代农业奠定了特色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金秋时节,寻味“鲜”玉米,那您一定要来偃师。

田间观摩、现场试吃、品鉴打分……9月10日,2024年洛阳市玉米(鲜食)新品种展示现场观摩暨研讨会在偃师举行,偃师140个鲜食玉米品种和64个普通玉米品种同台“竞秀”。

偃师的玉米软糯香甜,小麦更有技术含量。

5月23日,洛阳市2024年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偃师召开。偃师的新品种展示示范田,种植了来自全国的小麦新品种186个。

偃师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久负盛名,一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凝聚着制种科技人员60多年的创新拼搏精神。

偃师1958年就获得河南省“小麦红旗县”称号。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偃师一直就有一支过硬的小麦育种队伍,现在依旧是全国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2023年,偃师区成功创建省级小麦制种大县。

种业技术创新,让老百姓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营养健康”的跨越,偃师有贡献!

近年来,偃师培育通过省审定自有知识产权小麦品种56个,其中国审小麦品种4个,并获国家重大科技推广奖。

偃师小麦育种的科技创新可谓“无中生有”,但黄杨产业、葡萄种植产业等传统产业的“有中生新”更值得借鉴。

偃师邙岭黄杨有40多年种植历史,有“中国黄杨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偃师依托黄杨花木产业优势,连片推进,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化科技支撑,向精品化、园艺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偃师现有100余家花木经纪公司,35家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1.5万人,年销售额达3.6亿元。其中,大叶黄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偃师,地质肥沃,土壤含钾量大,光照时间充足,是全国冬季不覆盖栽培的中心地带,葡萄种植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偃师缑氏曾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2017年,“偃师葡萄”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曾经,缑氏葡萄品种单一,仅有巨峰品种,规模“散、小、弱”制约着产业发展。

近年来,偃师引导葡萄种植工艺提升,品种改良,葡萄深加工及产业培育,加强葡萄产业链延伸,推动葡萄产业发展壮大,打响“葡萄之乡”品牌。

从原来单一的巨峰品种发展为夏黑、阳光玫瑰、金手指、醉金香等20余种名优葡萄,从出售鲜食葡萄,到休闲采摘观光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再到葡萄酒业,在偃师,葡萄结出了长长的“产业链”。

近年来,偃师立足独特的传统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打造偃师特色农业产业名片,做优做大特色产业,围绕制鞋、针织、制鼓等传统富民产业,构建乡村振兴产业多元化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6%,建成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5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88个、家庭农场208个、农业企业60家,市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位居洛阳市各县(区)第一位。

产业旺则乡村旺。如何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偃师有招。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加强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洛阳市农林科学院深度合作,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偃师小麦”“偃师葡萄”持续转型升级,积极争创国家级制种大县。

实施品牌体系建设工程。擦亮“偃之有礼”区域农产品品牌,偃师银条、偃师葡萄、偃师小麦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偃师葡萄、偃师银条、偃师小麦、偃师鲜食玉米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今秋,全区新增小麦繁育基地2万亩、优质葡萄3万亩。

实施技能培训提升工程。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17.5万人就业;围绕针织、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实训基地6个,“偃师制鞋工”获得“洛阳市十大人力资源品牌”第一名。与阿里巴巴、淘宝合作开展“百村万人造星计划”,辐射带动农村电商400余家。

实施金融服务赋能工程。创建信用村222个,发放“惠农e贷”8.27亿元,贷款增量、余额均位列洛阳市第一。

如今,偃师有农字号企业6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7家,基本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乡村振兴的成色好不好,关键看群众的“钱袋子”鼓不鼓。

2023年,偃师所有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位居洛阳全市第一。

区域城乡统筹,集中连片发展,偃师聚焦城乡融合,以产业为基,富民为本,守正创新,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声有色,所见之处皆美景,所望之处皆笑脸。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偃师区委书记彭仁来说,偃师将围绕“锚定千亿总目标、再创偃师新辉煌”战略目标,全力实施融入洛阳中心城区主战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聚党建之旗、产业之基、生态之美、善治之策、共富之路的偃师乡村振兴实践,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出一条城乡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链接

--围绕“锚定千亿总目标、再创偃师新辉煌”战略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谱写现代化偃师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放权赋能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摘自《中共洛阳市偃师区第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会决议》

中国开篇地,息偃戎师城

小麦育种许金安摄

偃师葡萄丰

收节段万卿摄

科技助农 穆造林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