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汇区奋力领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赛道
第2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28期:第2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20

源汇区奋力领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赛道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会锋董燕刘羽璐文/图

一座座大棚里阳光玫瑰葡萄甜香四溢,千亩鱼塘里肥鱼翻滚,种植基地里金丝皇菊娇艳盛开……金秋时节,漯河市源汇大地处处展现着丰收的景象。伴随着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河南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漯河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也相继召开,擘画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愿景,在新中国75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漯河市源汇区以优异的“三农”工作成绩,向伟大的祖国华诞献礼。

今年以来,源汇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极践行“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围绕“三区”发展定位,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区目标和“一带一环一园一中心”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行动,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彩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育强特色产业实现民富村强

“庭院养殖一年能出塘两批加州鲈鱼,年产量达到3.3万斤,每年能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9月11日,源汇区问十乡周庄村党支部书记谭自安高兴地说道。

谭自安所说的庭院养殖,是该区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之一。

产业旺,乡村才能强。源汇区积极探索“党支部牵头+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实施服务+能人大户示范+群众参与发展”的模式,推广“一园一策”“一镇一业”,实施乡村重点产业提升行动,形成6种“产业+”发展模式,助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大力发展优质粮食、蔬菜、林果、中草药、渔业“1+4”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高附加值农产品,培育王会朝圣女果、宋庄番茄、周庄水产等“一村一品”村40个,绿色农产品品牌认证达到5个,形成以空冢郭镇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半坡朱村中医健康产业园、大陈村乡村振兴创业园、宋庄村高效农业示范园、种源水产养殖基地为示范,涵盖周边40余个村庄的特色产业示范带。

在工作推进中,用足用活产业政策,创新建立打破区域限制的“镇街共建”机制,发展“飞地经济”,8个街道的商业、工业项目落户乡镇,乡镇的农产品在社区推广销售,实现乡镇、街道发展共赢,并探索推行“村级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民服务中心”的共建模式,成立为民服务中心,持续扩大服务农户半径,并指导各乡镇用好用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十条路径”,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作用,积极谋划产业项目,培育优势产业。

空冢郭镇创新推行“强村带弱村”联动发展模式,依托高效农业产业园和中医健康产业园,王会朝村、大曹村等组建‘八村联盟’,合力发展番茄、吊瓜、金丝皇菊等特色种植产业,实现各村年分红收益5万-10万元,近3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大刘镇建成涵盖全镇19个行政村的“共富联盟”,以乡村振兴创业园为核心,建立联村利益共享机制,推行跨村域订单模式,先后招引香港嘉科实业等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年租金收益约340万元,各村年分红收益超5万元,带动约500名村民就业。

问十乡依托水产养殖资源优势,以中原种源水产现代产业园为龙头,不断拓展“双绑”机制覆盖面,培育形成集水产养殖加工于一体的沿唐江河千亩水产示范带,引进郑州五龙渔业有限公司锦鲤养殖项目,在宋庄村、周庄村、曹店村等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年产量达30余万斤,年产值约5000万元,带动附近9个村各村集体年增收约3万元,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还发展培育农场经营合作组织,形成万之源合作社、众康水产、鑫旺粮苑、丽江农场等一批优质合作社,定向绑定德佑聚中央厨房、大张商超等企业,畅通农产品销路,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务工,做大做强了水产养殖、高效农业和烟叶种植等特色主导产业。

目前,全区累计培育产业强镇1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家,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家,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全区优质粮食等特色种植面积达1.5万亩,渔业养殖面积达8952亩。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超5万元实现全区79个行政村全覆盖,其中4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超10万元。

培优农文旅驱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康养在半坡、休闲在马店、采摘在蔡庄、垂钓在宋庄、研学在陶桥……一个个叫得响的乡村文旅新名片是源汇区全力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突出“文商旅创融合中心区”建设,源汇区深入挖掘生态、农业、文化等资源优势,坚持“农村人居环境+产业+文旅”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采摘经济,打造农文旅特色项目,提升乡村旅游体验,不断促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打造乡愁馆、农耕文化馆、农家书屋27间,融合历史文化、观光采摘、民俗风情等元素,将乡村自然景观、古村落、民宿客栈、特色美食、红色文化等串珠成链,发展吃在问十、住在空冢郭、乐在大刘,康养在半坡、体验在马店、采摘在蔡庄、观赏在曹店、研学在陶桥的新型旅游模式,形成集游、采、购、娱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游。目前,全区推出的悦·人文、悦·自然和悦·田园3条农文旅精品线路,已成为广大群众感受历史文化、体验乡村生活、科普教育、露营拓展的首选。

与此同时,源汇区还将文旅产业与和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按照“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思路,使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规划、同实施,全面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扩建游园广场,净化美化街道,治理河道坑塘,打造民间艺术大赛、广场舞大赛等品牌,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唱响村歌、同绘村画、寻找村宝等活动,线上同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体验。

目前,源汇区已成功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特色旅游乡村4个、全省休闲观光园区1个、全市景区化美丽乡村8个,发展都市休闲园区20余家,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年收益700万元。

巧绘美丽乡村幸福底色再添浓彩

古色古香的游园长廊、碧波荡漾的坑塘、娇艳欲滴的月季花怒放……走进问十乡宋庄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开。短短几年间,宋庄村实现从“后进村”到“五星村”的蝶变,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等多项荣誉。而这,只是源汇区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源汇区重点围绕村庄规划、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粪污治理、村容村貌等,加强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对农村道路、沟渠、墙垛、栅栏及其他空间进行“微改造”,布局建设一批小广场、小公园、小菜园等微景观,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区实施中央衔接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个,完成1.68公里农村主次干道、143条背街小巷的建设改造提升,综合治理坑塘20余个,建设游园40余处,绿化57940株,美化5.93万平方米,改建卫生厕所2万余户,户厕改造达到一类县区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率达到100%。

工作中,源汇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软硬件建设两手抓、互促进,着力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持续完善文明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文化合作社、党建广场、老年人幸福院、农家书屋等阵地建设,全区已打造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1个、省级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3个,文明村镇占比达75%以上,村村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和乡村文化合作社,完成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文化游园、文化墙、文化大院等建设和改造63个,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建成区级养老服务中心1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9处、农村幸福院70处,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传递文明新风,有效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因地制宜培育出“活力翟庄”“古韵半坡”“幸福前朱”“英耀蔡庄”“贤耀陶桥”等33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初步形成一批“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村村各不同”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全区创建国家级示范村1个、省级示范村27个、市级示范村17个、区级示范村13个。

“我们将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力实施‘育名品、创名牌、建名园’的‘三名’工程,推广镇街共建、村社共建、跨村联建‘三建’联合发展模式,用好用活集体经济发展‘二十条路径’,逐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倍增机制,着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凝心聚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源汇区委书记王奇山表示。

宋庄村高效农业示范园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图为中原水产种源现代产业园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图为豫垚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薯深加工产业项目

“一乡一业”特色种植。图为非洲菊种植基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