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剑翁应峰韩涛文/图
大地流金,蔬果飘香。9月22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信阳市主会场庆祝活动在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村乡建博览园隆重开幕,广大农民朋友欢聚一起,共庆自己的节日,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本次活动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主线,全面展现乡村振兴示范新场景、现代农业新模式、信阳农民新风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现场精心安排了文艺演出、名特优产品展、平桥成就展、科技人文成果展、趣味农事活动体验、农民摄影及现场书画技艺展、乡村特色美食展、和美乡村·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乡村建设成果展、为荣获信阳市农业知名品牌企业授牌颁奖等活动,为广大农民朋友献上了一场场丰收盛宴,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推动平桥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返乡创业以来,我紧紧围绕‘发展信阳优质稻米全产业链’这一核心,建立健全了‘种、管、收、产、加、销’六位一体全产业链,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四个方面打破了限制信阳稻米发展的瓶颈,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返乡创业退役军人,信阳信南源米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晨阳激动地说。
近年来,平桥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一号文件精神,科学谋划、有力实施,补齐短板、放大优势,乡村产业越来越旺、乡村建设越来越美、乡村治理越来越强,不断向着建设农业强区迈进。
强产业壮大优势促增收
6月11日,在苏州南环桥市场内,一场来自信阳的茭白产品推介会热烈进行着。推介会上,平桥区的企业代表与南环桥市场负责人现场进行购销签约,首次交付苏州市场的15吨茭白一天内售罄,标志着信阳农产品顺利打开苏州市场。
在邢集镇信阳鑫牧歌养殖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场内,一头头肥壮的西门塔尔牛在宽敞的牛舍里悠然地咀嚼着草料。“西门塔尔牛比其他品种生长速度更快,肉也更多,从幼牛买回来喂养10个月左右就可以卖了。”平桥区养牛大户秦超说。该公司秉承“绿色农业、智慧养殖、有机种植”的发展理念,形成了“肉牛养殖+种牛繁育+秸秆饲草加工+有机肥生产销售”的现代化产业模式,占地50余亩,存栏西门塔尔牛和夏洛莱牛400多头。
高梁店乡蔡湾村结合自身生态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林下经济发展之路,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效益,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走进村民顾宏的养殖场,600多只小香猪在林下自由穿梭,悠闲地甩着尾巴。“养殖小香猪,基地需要山顶有草、山腰有树、山脚有塘,小香猪可以在林下吃草,排出的粪便可以给植物施肥,这样既减少了成本又增加了产出。”顾宏说。这里的小香猪,外形“矮、小、短、圆”,憨态可掬,由于生态散养,肉质好,饲养管理简单,深受市场青睐。
五里镇九店社区采取“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带动模式,流转土地2000余亩,逐步实现以种植业为主导的产业路子。金满满水果采摘园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有阳光玫瑰葡萄、冬桃、无花果、黄桃等,带动10余户脱贫户就业,年均增收1万余元;美多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00亩,专业种植黄金梨,并带动群众种植100余亩,实现了增收致富。
平昌关镇胡寨村金实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淮河出山店水库地理生态和资源优势,建立产业扶贫大棚1万余平方米、高标准藕蟹等示范田300亩,累计投资近3000万元,给农户全年累计发放工资300余万元,惠及周边6个村,让“菜篮子”成为乡亲的“钱袋子”。
产业兴,乡村兴。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平桥区各乡镇持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创新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坚决守牢“两条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285户879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服务保障出山店水库灌区工程建设,建好超级小麦育种基地,粮食产量连续16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守住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围绕实现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机制,202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0万亩,今年的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会在平桥区乡建博览园召开。三是做足“土特产”文章。优质水稻、弱筋小麦、沿淮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到82万亩,培育国家级稻米产业集群、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各1个,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4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87家。建成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1个,畜牧业生产稳居全市第二位,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四是深化“十百千万”工程。高水平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郝堂未来乡村试点、震雷山国家森林公园、杜河生态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洋河镇等4个乡村获评国家级、省级示范乡村,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村46个、环境示范村143个,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庄占比90%以上。改造农村危房1308户、抗震房796户,乡村建设工作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全面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龙井乡南雷村等5个村获评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先进单位。
美环境农旅文创竞出彩
“周末带着老人孩子来这里转转,徜徉在山水之间,品尝特色美食,体验一下赛车的速度激情,大人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在平桥区五里店街道郝堂村新打造的酱坊前,市民吴先生抱着刚买的农家酱,高兴地说。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郝堂村在文旅项目上打造“一核四心五组团”+“一环一带”规划结构,依托HAO云朵朵·郝堂露营基地、郝堂游客服务中心、君林蓝莓农文旅融合、大别山汽车公园、豫风楚韵展示馆等一批新项目的拉升,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大郝堂的独特魅力。郝堂村先后荣膺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称号。
近年来,平桥区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立足“快进慢游深体验”,深挖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全域布局、全面发力,推动农旅、交旅、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擦亮“豫风楚韵、诗画平桥”品牌,打造美好生活新的目的地。
一是贯通交通路网。服务保障南信合高铁、沿淮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4条旅游循环路、G107和G312线改道工程建成通车,明港机场二期完成改扩建并顺利复航,新建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30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评比位列全市第一。二是丰富要素供给。创新转化信阳“两茶一菜”特色品牌,打造精品民宿50余家,建成投用露营基地16个。信阳航天科普中心建成运营,郝堂“八大匠”布局起步,承办全国“千集万店”观摩会,连续15年举办经典名篇朗诵会,平桥和明港图书馆获评全国一级馆。举办环雷山匠谷自行车骑游大会、十公里路跑、茶文化节户外嘉年华活动,荣获第31届信阳茶文化节筹办工作表现突出单位。三是擦亮农文旅品牌。豫见江南、尖山红色小镇等22个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13.8亿元,城阳城遗址公园创成4A级景区,入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2022年重点展示项目,新集村、大埠口·豫见江南景区创成3A级景区,郝堂村、新集村创成省级5A级康养旅游示范村。
夯根基
党建引领高质量
“我们将党支部嵌入到种植、加工、文旅等全产业链,大力实施生产帮扶和到户增收股份帮扶,让脱贫户分享更多三产融合发展的红利。”对于怎样推动党建工作和产业帮扶双赢,平桥区平昌关镇金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超这样表示。
金实种植专业合作社坚持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以“龙头企业+脱贫户”为产业帮扶形式,辐射带动胡寨、灌塘、刘集、翟寨、石桥等6个村1000余户群众。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以及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这只是平桥区强化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平桥区始终把基层党建贯穿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多领域、各环节,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大抓基层基础,持续固本强基,2022年以来投入2000万元开展“双提”示范创建,打造样板村(社区)70个,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2个。深化“五星”支部创建,创建“五星”支部7个、“四星”支部42个、“三星”支部109个。纵深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化“王”字形架构,扎实推进“三项改革”,“减区增乡”下沉549人,配备“一长三员”3990人,常态化开展“支部联支部”活动,累计评选“三星文明户”1.2万余户,举办“饺子宴”3000余场,五里镇大堰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夯实队伍建设,开展“红领青年(英才)”政治素能测试,分梯队储备优秀年轻干部和教育卫生人才,选派75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打硬仗、扛硬活、攻难关。高标准推进乡村换届选举工作,抓好换届风气监督,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整体功能得到提升。全面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筛选储备294人。强化人才引育,2022年8月以来组织“招才引智专项行动”等招聘活动8场次,引进硕士94人,建成乡土人才工作站、青年人才驿站6家。强化干部培训,举办中青年主体班、乡村振兴等六大类7期次主体班培训,累计开展“周四大学堂”等学习140余场次,全体党员干部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决守牢‘两条底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平桥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庆东说。
平桥区明港镇千亩油菜花海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打卡
郝堂村成为游客“梦里老家”的乡愁寄托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信阳市主会场文艺演出
信阳市副市长袁钢(中)在平桥区展区察看农产品
平桥区副区长李广全(左)点赞新农人张晨阳的大米
平桥区马妈妈农场主马超介绍绿色种植的小番茄